• 36阅读
  • 0回复

也评长篇小说《秦川儿女》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3-05-10
第5版()
专栏:

也评长篇小说《秦川儿女》
秦岐
1980年3月26日,《人民日报》第5版刊登一篇文章:《人心向革命,百川归大海——简评长篇小说〈秦川儿女〉》(以下简称《简评》),称赞它“是一部值得一读的歌颂我党光荣革命斗争史的好作品”。
一般的读者,不清楚陕西人民革命斗争的历史,就书论书,对《秦川儿女》说几句好话,如《简评》那样,是可以理解的。但是,熟悉陕西党史的同志,特别是亲自参加和领导陕西人民革命斗争的老同志认为,作品不真实,有不少值得研究之处。现在,仅就《秦川儿女》违背历史真实方面的问题谈几点意见。
这部小说主要写的是1928年陕西著名的渭华暴动。书中的人名、地名,有真有假,虚虚实实。主人翁秦柏生和其他工农革命积极分子,是虚拟的。书中所写的主要领导者,有的是同音,有的是化名,有的则是真名实姓。如书中的刘明达指的是刘志丹同志,唐林指的是唐澍,解志昌指的是谢子长,潘自力同志是真名。书中的“北山”指的是“陕北”,富勤县是陕西渭南、华县的化名。可以这样说,《秦川儿女》实际上是一部历史小说。
历史小说不同于革命回忆录,不能要求事事都符合历史事实。但是,根据某一历史事件进行创作的艺术作品,在重大情节上必须符合历史真实,达到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统一。我认为,《秦川儿女》正是违反了这条原则。
《秦川儿女》是以渭华暴动为主要事件进行创作的。渭华暴动是指1928年5月,在中共陕西省委领导下,关中地区的渭南、华县农民和许权中(中共党员)旅举行的武装起义。起义前成立了西北工农革命军,刘志丹任军事委员会主席,唐澍任总司令。全军分编四个大队。第一大队队长是赵雅生,第二大队队长是武培谋,第三大队队长是谢子长,第四大队队长是雷天祥。这次起义在陕西关中和商洛地区首先举起了武装反抗国民党新军阀的革命大旗,扩大了党的政治影响,发动了群众,锻炼了干部,也为刘志丹、谢子长等同志后来在陕北开展武装斗争,创造革命根据地,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教训。这次起义虽然因为敌强我弱以及主观指导上的失误,最后失败了,但是它的历史功绩是不可磨灭的。人民为革命而英勇斗争的精神更是应当写的。问题是怎么写?
渭华暴动的主要领导人是刘志丹,发生的地点在陕西关中地区,起义的主力军是关中人民。如果作者尊重事实,就应该主要地歌颂党领导下的八百里秦川的人民。对于参加这次起义的领导人也可以写,但是要实事求是。而小说的作者却采取不忠实于历史的手法,借写渭华暴动之机,无数次地突出宣扬北山的解志昌
(即起义军第三大队队长谢子长)。把远在北山的谢子长描画成指引渭华暴动的神灵和力量的泉源,这就从根本上歪曲了历史事实。
熟悉陕西党史的同志都知道,在1924年至1927年的大革命时期,陕西革命和党的领导中心都在西安。当时,关中的农民运动在党的领导下,已经形成轰轰烈烈的形势。那时关中的工人、农民、城市担水工、农村小茶棚中都有党员活动。关中地区的广大农民对共产党是熟知的。而小说的作者却抹杀了这个基本事实。在小说第一次提到共产党的时候,从那段描写中我们可以看出,在1924、1925年间,在党领导下的关中农民还不知道有共产党,更不知道党就在关中,就在眼前,反而知道北山才有共产党。在往后的描写中,作者更把北山神化了,把北山同农民运动蓬勃发展的湖南、广东、江西相提并论,把渭华暴动前的北山描写成革命的圣地。当然,不可否认,大革命时期陕北地区农民运动也是朝气蓬勃的。作者还特意安排了一个秦柏生到陕北“朝圣”的情节:秦柏生从敌人手中被解救出来以后,由地下党员田月轩介绍,到北山找到了解志昌,经解志昌两年多的“直接教导”与关怀,参加了共产党,由一个自发奋斗的普通农民,变成了一个“文武双全”的自觉的革命战士;又经解志昌的安排,回到家乡领导农民开展武装斗争。这就清楚地告诉读者,秦川儿女革命斗争的力量源泉来自北山。这难道是事实吗?渭华暴动失败以后,陕西省委才派刘志丹和谢子长同志到陕北开展武装斗争的,刘志丹任陕北特委军委书记,谢子长任委员。到1933年以后,陕北才建立了革命根据地。1935年,中央红军到达陕北以后,陕北才成了革命圣地。但是,这是渭华暴动失败后七年的事了,为什么要把七年以后的事,人为地搬到七年以前去呢?
事实究竟怎样呢?据李振民、张守宪、梁星亮同志合写的《谢子长烈士传略》(《革命英烈》1982年第一期)载:清涧起义是我党领导下的石谦旅中的几个连队的武装起义,是在为石谦旅长报仇的口号下发动的。作者在小说的正文和注解中说谢子长等同志组织了一个旅的暴动,是对历史的不忠实。清涧起义的主要领导是唐澍、李象九同志,而作者却在小说中说:“解志昌等同志也在北山组织了一个旅的暴动”。小说作者对这段历史应当是清楚的,为什么如此不顾事实瞎编一通呢?
谢子长同志是陕西较早的革命领导者之一,对陕西和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有过重大的贡献,可以通过回忆录或文学作品进行颂扬。但是,不论采取什么形式,必须根据历史事实。《秦川儿女》这种带着偏见的做法,子长同志如果在天有灵,也是不会同意的。
文艺作品是人民的精神食粮。把歪曲历史的作品提供给人民,不但无益,而且有害。历史小说是文艺形式的历史,因此,是不能允许轻率编造的。有鉴于此,我认为,提醒一下《秦川儿女》作者是十分必要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