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8阅读
  • 0回复

历史偏见应予抛弃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3-05-11
第5版()
专栏:

历史偏见应予抛弃
布路
没有知识和知识分子,就不会有共产党,不会有无产阶级革命的胜利,也谈不到社会主义建设。这个道理是马克思主义的常识。然而,在我们的队伍中,却长期存在着一种轻视知识,歧视、排斥甚至打击知识分子的现象。这种现象之所以久久不易消失,除了我们党对于知识和知识分子问题曾在指导思想上犯过“左”的错误以外,有些同志的头脑总是被一种历史偏见所纠缠,实属一大原因。
这种历史的偏见是什么呢?
那就是:在旧社会,劳动人民处于被压迫被奴役的地位,他们没有权利,也很少有机会去接受教育,掌握文化科学知识,成为知识分子。由于这个缘故,许多人往往把知识和知识分子看成是只属于地主和资产阶级的。这种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长期对立在阶级关系上的反映,形成为一种顽固的偏见:地主和资产阶级既该打倒,则“从属于”他们的知识和知识分子也在摒弃之列。
这种偏见应当受到批判。
第一,人类文化知识的创造、积累和发展绝不是专门“从属于”地主、资本家等剥削阶级的,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汗水自然也凝聚在当中。只要看一看保存下来的世界文物,流传下来的精湛技艺,就都能证明这个道理。
第二,在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并取得政权以前,知识分子对人类文化知识的贡献的确是更大一些。这是历史的必然。我们不是历史虚无主义者,不应该对文化遗产采取全盘否定的态度,而应该采取批判继承的态度。
第三,正因为如此,我们在无产阶级取得政权以后,对于无产阶级文化的认识,就不应该象列宁所批判过的当时苏联的“无产阶级文化派”那样,认为无产阶级文化是从干干净净的地面上产生的,是由几个天才人物的头脑里杜撰出来的。应该明白:无产阶级文化是在批判地继承整个人类文化知识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这种联系是不应该割断的,也是割不断的。
第四,至于知识分子的状况,就中国来说,在无产阶级取得政权以前,知识分子中有站在无产阶级立场上努力宣传马克思主义、从事革命活动的,有潜心致力于自己所钻研的学问、艺术和科学技术的,有为了生计不得不在当时的旧社会从事某些工作的,也有死心塌地为反动统治阶级服务的。新中国建立之初,除了最后那种人外,都在受欢迎之列。经过三十多年,到了目前,情况已经有了很大的变化。现在我国知识分子中的绝大多数都是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培养出来的,而且,实践证明,那些从旧社会过来的知识分子,绝大多数是爱社会主义的祖国,也确实是为社会主义的祖国服务的。更应该提到的是,无论新老知识分子,即使在长期受到“左”的错误的干扰甚至迫害的情况下,许多人对祖国对事业的热爱,也确实是达到了“虽九死其犹未悔”的程度的。
有了上述几点,恐怕已经能够说明,轻视知识、歧视知识分子是一种历史的偏见,或者是一种历史形成的畸形心理。
这种偏见害处极大,它使有些人既安于不学无术,又工于妒贤嫉能。它是阻碍我们国家兴旺发达的大敌。到了如今,再也不能让这种偏见来妨碍我们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了。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