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2阅读
  • 0回复

推陈出新巧设计——建筑设计师吴观张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3-05-12
第4版()
专栏:科技人物

推陈出新巧设计——建筑设计师吴观张
在首都建国门外,十几幢造型美观大方、具有现代建筑风格的楼房拔地而起,错落有致,与立交桥交相辉映,给人一种“意出尘外,步超常伦”的美感,慧眼的摄影师和美术工作者们都不约而同地捕捉这一首都现代化建设的新景。这新景观的主要建筑设计及工程主持人是谁呢?他是北京市建筑设计院院长吴观张。
吴观张今年四十九岁。一九六二年,他从清华大学建筑系毕业之后,怀着一股激情想干一番事业。然而,在“左”的干扰下,他这个学土木建筑的,刚到设计院便被安排去搞“四清”。接着又来了“文化大革命”,时间一晃就是七八年。
一九六九年,吴观张才得以从事建筑专业设计。为了弥补荒废的光阴,他以极大的热情投身于首都建设。十几年工夫,他先后主持或参加了十余项较大的建筑项目,其中包括国际俱乐部、友谊商店和毛主席纪念堂等。
建国门外外交官公寓群,可称为他和同事们推陈出新的杰作。一九七○年,他参与规划并主持设计了这一建筑群的先期工程。这项工程是我国较大规模的建筑群,建筑占地六点四公顷,共有十六幢主楼,加上附属建筑,使用面积达十六万多平米,内有道路、停车场、绿地等,形成了一个功能配套的整体。行家们认为,这一建筑群具有鲜明的特色:建筑物沿立交桥斜线布置成阶梯形,有壮观的展开面;采取变化手法组织空间,楼房有高有低;设计不落窠臼,既经济、适用,又朴素、明朗,具有时代的建筑气息;利用新技术、新材料,在北京首次采用现浇钢筋混凝土剪刀墙结构和大模板施工法,改变了“秦砖汉瓦”建筑施工的落后方法。
吴观张主持这项工程并非一帆风顺。他以前从没有做过这样的工程设计,对外国人的生活方式也不熟悉。为了做好设计,他查阅了大量资料,向许多人征询意见,力求创新。在大搞“红海洋”时,他不顾别人议论,毅然将公寓楼的顶端设计成“女儿墙”,并且用绿色“马赛克”粘贴,从而使整个建筑形体结构和色调都体现了时代美。
粉碎“四人帮”,解除“左”的思想桎梏,更为实现他业务上的追求铺平了道路。一九七九年,他参与沈继仁主持设计的北京中国画院,“青衣小帽”式的建筑,别具一格。为此,著名国画家、画院院长黄胄曾为他们挥毫泼墨,表示感谢。去年底,他为北京第一外国语学院主持设计的电化教学楼竣工交付使用。这是我国第一座具有现代化水平的教学楼。他赢得了党和群众的信赖。一九八○年经民主选举,他担任了设计院院长。目前,吴观张在致力于建筑设计管理的同时,仍潜心于建筑设计的学习和研究。
本报记者 魏亚南(附图片)
本报记者 王景仁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