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3阅读
  • 0回复

论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化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3-05-13
第5版()
专栏:

论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化
刘瑞龙
正确地认识我国的传统农业
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有悠久的农业历史,有丰富的农业遗产。精耕细作是我国农业优良传统的集中体现。这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体现了多种增产措施的综合作用,其中包括了选种、育种、土壤耕作、灌溉施肥、旱作保墒、植物保护、田间管理等技术措施,包括了开展多种经营、实行农产品综合加工利用等方面的丰富经验,也包括了兴修水利、改良土壤、利用多种能源、进行工具改革以改善生产条件的努力。我国农民因地制宜地综合运用上述措施,取得了在有限的土地上获得较高的单位面积产量的效果。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政治家和农学家根据劳动人民的实践,提出了许多有科学价值的理论。例如“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的农本主义思想,正确认识和处理农业生产中生物体与人和环境条件之间辩证关系的思想——“夫稼,为之者人也,生之者地也,养之者天也”(《吕氏春秋·审时》),陈旉“地力常新壮”的思想,种地“宁可少而精密,不可多而草率”(《沈氏农书》语)的集约经营的思想,就是精耕细作夺高产的传统在农业思想上的结晶。中国农民正是依靠这种因地制宜、采用综合增产措施、以提高单产为主攻方向的精耕细作传统,在中国这块土地上辛勤耕作了几千年,哺育了五十多个民族和光辉灿烂的古代文化,土地不但没有种坏,而且养活了从战国秦汉的几千万到现在的十亿人口,创造了世界为之惊叹的奇迹,显示了这种精耕细作传统的强大的生命力。
为什么代表古代世界最高水平的精耕细作农艺产生在中国呢?这与我国的具体的社会经济和自然条件有关,也是我国广大农民在长期同自然界斗争过程中逐步摸索和掌握了客观规律的结果。春秋战国以来,我国逐步确立了土地可以买卖的封建地主经济制度,比起西欧中世纪封建领主制来,中国农民在人身上比较自由,有更多的经营自主权,因而其生产积极性比西欧农奴为高。但由于生产规模狭小和生产条件不稳定,中国农民只能用多投放劳动的方法,争取在有限的土地上获得更高的产量,以维持一家数口的生计。在这种情况下,逐步产生了精耕细作的农艺。同时,由于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由于土地兼并的发展,我国从战国时代起,就已产生局部地区耕地相对不足的情况。这种情况随着人口的增加不断发展,到了清代终于形成了全国性的人多地少的格局,迫使人们不得不走精耕细作以提高单产的道路。还须指出,我国地大物博为农业生产提供了良好的基础,但我国的自然条件并不总是对农业生产发展有利的,例如北方的春旱多风,江南的涝洼盐碱,都曾是农业发展的不利因素。精耕细作正是我国劳动人民在与不利的自然条件斗争过程中的伟大创造。强调人定胜天、趋利避害是我国传统农学思想的重要特色。在某种意义上,精耕细作就是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克服自然条件不利的方面,利用其有利方面的一种巧妙的农艺。它突出地体现了我国劳动人民艰苦创业的精神,善于适应和改造自然的本领和精湛的生产技艺。
今天,我国的社会制度已发生根本的改变,但自然条件并没有很大的改变,人多地少的矛盾比古代更为尖锐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根据我国具体社会经济条件和自然条件所创造的、反映了客观规律的农业技术体系,仍然有其存在的价值和依据,只要我国人多地少的情况和自然条件没有改变,我国农业就必然要继续走精耕细作、节能低耗、集约经营、提高单产的道路。
我国传统农业很早为世界知名科学家所称道。十八世纪瑞典生物学家林奈就曾赞扬过中国的农业。十九世纪著名生物学家达尔文认为是中国最早提出了选择原理。德国农业化学家李比希认为,中国古代对农家肥料的利用是无与伦比的创造。
现在,当西方“石油农业”危机越来越显著的时候,人们看到了中国传统农业有许多优点。美国学者布劳格认为中国因地制宜地推行间作套种、多熟种植是世界上已知的最惊人的变革之一。美国另一位农学家维得·瓦尔特开列了中国传统农业值得美国学者学习的十五个项目,其中除了杂交水稻,其他各项均属传统农业技术的范畴。研究中国科技史的著名英国学者李约瑟,研究中国农业史的专家日本学者天野元之助,对中国农业的优良传统都给予高度评价。
由此可见,我国传统农业不但对中国,而且对世界发达的国家,都有许多至今仍然适用的经验,有许多符合现代农业发展需要的合理的成分。这些经验并没有过时,仍然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农业所必须继承和发扬的。
另一方面,我们也要看到我国传统农业的历史局限性。我国传统农业是在封建土地私有制占支配地位、由小农分散经营、手工劳动的条件下发展起来的,生产规模狭小,生产工具简陋,生产条件不稳定,劳动生产率和商品率低,基本上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这种情况妨碍了在更大规模上合理利用农业资源,妨碍了在农业生产结构的总体上建立农、林、牧、副、渔各业协调发展的关系,限制了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
因此,对传统农业必须进行实事求是的全面的科学分析,正确地认识它的生命力及其局限性,既不要把传统和落后混为一谈,全盘否定传统农业,陷入民族虚无主义;也不要人为地拔高它,以至陷于不符合事实的、夜郎自大的可笑境地。
什么是中国式的农业现代化
我国农业一定要实行现代化,一定要继续进行农业技术改造,一定要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化,改变我国农业技术装备落后、经济落后的现状。必须坚定地贯彻执行这一方针,这是毫无疑义的。
什么叫农业现代化?从农业现代化先行的国家看,在它们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大体相同的发展要求和趋势,这就是:生产手段现代化,生产技术和经营管理科学化,劳动社会化、专业化。除此以外,由于各国社会经济和自然条件不同,农业经营的重点,实行农业现代化的政策、步骤和方法各不相同,并没有一个共同的或绝对的模式。有人说,现代化是一个国际性概念,只能有一个模式,这种观点是幼稚的。在世界上农业现代化先行的国家中,凡是对我们国家有用的科学技术和经营管理方法,我们都要有选择地学习,加以消化和吸收。对它们走过的弯路和存在的弊病,则应引为戒鉴。特别是资本主义国家用高投资和高能耗换取农产品的所谓“石油农业”,造成环境污染和农业的畸形发展,这些我们决不能盲目地仿效和重复。我们要开辟中国农业现代化的新路子。
对于中国式的农业现代化,各方面在讨论中提出了不少创见,我们试行归纳,作这样的设想:
从我国的条件和需要出发,用现代科学技术和社会主义工业武装两种公有制农业,武装附属的农家经济、专业户和各种形式的协作和联合,把生产决策、生产技术、经营管理都放在现代科学技术的基础上,建立有利于农业持续发展的合理的生产结构、生产布局和良性循环的生态系统,建设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的发达的农业和农工商综合经营的富庶的社会主义农村。实行集约经营、精耕细作、培养地力、提高单产,做到投资少、耗能低、效益高。把现代农业科学技术和我国精耕细作的优良传统结合起来,取得高度的土地生产率、劳动生产率、商品率和就业率,以丰富的农副产品满足人民生活、工业发展和物质文化建设日益增长的需要。这就是中国式的社会主义农业现代化。
中国农业现代化是在中国的土地上进行的,是依靠熟悉和掌握传统农业技术的中国广大农民进行的,必须从中国的实际条件出发,必须把现代科学技术和我国精耕细作的优良传统结合起来,才能达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化。在这一转化过程中,要严格地考虑我国各地的自然资源、经济条件、技术条件的不平衡性,要进行资源调查、农业区划,要作出长期和近期的发展规划,要搞试点,积累经验,逐步推广,这样才能做到从实际出发,稳步前进。这个转化是一个经济发展、技术改造、文化提高的过程。这个转化不是一个早上就能突然宣布实现的,必然有一个传统的东西和现代的东西相结合和相交替的过程,要采取若干过渡的形式和方法。在这过程中,多种能源、多种工具、多种技术、多种经济成分、多种组织形式、多种管理方法将同时并存。在中国农业发展进程中,不是抛弃精耕细作的传统来实现现代化,相反,必须利用精耕细作的传统来实现现代化。把精耕细作和现代化结合起来,这将是中国农业现代化的特点和优点,是加快实现中国农业现代化的最基本的依据。这不是守旧,而是创新。这是具有中国特点的、符合中国条件和发展需要的、社会主义农业现代化的道路,是中国农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