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3阅读
  • 0回复

第三部分 做好为生产和消费服务的各项工作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3-05-13
第5版()
专栏: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常识读本(四十五)

第三部分 做好为生产和消费服务的各项工作
第十五章 发展教育科学文化事业 促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第一节 发挥教育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巨大作用(下)
教育工作应有一个大发展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进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要求教育工作应有一个大发展。
(1)接受各类学校教育的人数应该不断增加。我国是一个有十亿人口的国家,地域辽阔,经济建设需要大量熟练工人和知识分子。目前,在我国的职工中,约有80%是初中以下文化程度,就是少量高中毕业的,也没有受过职业训练。所以,要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就一定要不断增加受教育的人数,尽快实现有法律约束的普及义务教育。(2)提高教育水平。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发展,不仅要求接受学校教育的人数不断增加,而且要不断提高教育水平,特别是专业技术的教育水平。这就要求接受中等、高等教育的人数占总人口的比例应不断加大。不能象现在这样,高中毕业生的升学率只有5.7%。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缓慢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专业教育水平低。在一亿职工当中,技术人员只占职工总数的3%左右。农林方面的技术人员更少,只占全国农业人口的万分之四,平均100个生产队只有5个多,这显然是不能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的。(3)不断丰富和变换教育内容。当代科学技术发展速度非常快,新开拓的教育领域急速增加,知识更新周期越来越短,这就要求不断更替教育的具体内容,不断开设新课程,以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在社会化大生产中,不管是国家经济的管理还是企业的组织领导,不管是社会再生产的发展还是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和提高,都越来越要求科学化,一切都离不开科学技术的发明和应用。科学的管理、科学的决策、科学的计划、科学的组织领导,已成为人们在生产和生活中必须遵循的原则。因此,必须大力发展科学技术教育。(4)采取一切可以利用的形式和手段进行教育。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要求接受教育的人数的增加,教育的形式和手段也越来越多,所以,我们不仅要大力普及初等教育,加强中等职工教育和高等教育,还要发展包括干部教育、职工教育、农民教育、扫除文盲在内的城乡各级各类教育。这样,不仅可以使受教育的人数增加,也会使教育内容生动活泼。
发展我国教育要采取多种多样的形式
要发展教育事业,就要根据教育内容和对象,采取具体的形式和手段。要想增加受教育人数和教育内容,只靠全日制学校一种形式,教育事业是发展不起来的。因此,必须采取多种形式办教育。科学技术的发展,也为教育事业提供了可以利用的形式和手段。在现代教育中,那种认为只有全日制学校教育才是正规教育的观点,是应该纠正的。美国在1963年通过了《职业教育法》,刺激了职业教育的发展。他们还大力发展初级学院,设置了二年制课程,除普通教育课程外,主要是适应本地需要的职工课程,使不同水平和能力的学生分别进入水平不同的高等院校。他们的这些做法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几乎所有发达的国家都十分重视职业教育。当前,国家除了有计划地发展各类全日制学校以外,还应该有计划地发展半工半读学校、职业学校和职工业余学校。除了靠国家的力量办学外,更应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办学。如自筹资金、自建校舍、自邀师资创办各种集体所有制学校,乃至私人办学。国家对集体所有制学校、个人办学应在教材、校舍用地上予以大力支持,同时严格检查其教学设施、教学质量,规定各类学校管理条例,使之健康发展。在大学和中等专业学校,除了扩大全日制学校的住宿招生外,还应扩大走读招生和自费班的招生。另外还要特别注意发展函授教育、广播电视教育和各种业余教育、自学教育。还应大力发展以磁带录相为手段的教育。这些教育形式和手段,许多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又可解决师资不足的困难,做到少花钱多办事。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教育中可以利用的形式和手段也将逐渐增加,我们要从实际出发,破除旧框框,尽量扩大教育形式和手段,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出各种专业人才。
增加教育经费,提高现有教育经费的经济效益
办教育,就得有经费。不增加教育经费,教育是发展不起来的。特别是在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条件下,要求社会再生产的直接劳动者和生产经营管理者接受教育的时间较长,甚至一生都要不断接受教育,因此,相对于过去,培养一个劳动者的教育经费必然要增加。同时,科学技术发展要求教育不断更新专业。与此相适应,就要建设新的教材和实验室,这就更要求不断增加教育经费。马克思曾指出,既要有一定的教育或训练,就得花费或多或少的商品等价物。劳动力的教育费随着劳动性质的复杂程度而不同。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大生产要求劳动力教育费不断增加。过去,我们比较重视物的生产的投资,而忽视劳动力再生产的投资,因为智力投资的效果不是短时期内可以看得出来的。有些地方、有些部门总是不能把教育和科学摆在应有的位置上,造成了熟练工人与科技人员的严重不足,物质生产与人才培养之间的比例失调。重视教育与科学,对于经济发达的国家来说,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经验,他们在实际生活中已经总结出智力投资是一项比物质投资获利大得多的投资。因此,我们必须尽快改变这种状况,努力提高教育经费在国民收入中的比率,才能保证培养出足够的满足经济发展需要的人才。
要发展教育,必须注意提高现有教育经费的经济效益。所谓教育经费的经济效益,就是教育经费取得的劳动力再生产的成果。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一定数量的教育经费培养出来的符合经济发展需要的劳动者越多,经济效益则越高;另一方面是一定数量的教育经费所培养出的一定数量劳动者中,在经济建设中创造能力高的比率越大,则经济效益就越高。目前在我国教育事业中,这两方面的经济效益都不高。教育结构与国民经济结构不相适应,培养出的学生不对路。需要的没人培养、培养出的又不需要的现象普遍存在。这样,不仅造成巨大的经济浪费,也造成人才的浪费。另外,教育经费的使用率也较低,教职员工与学生之比太低。有的学院教职工与学生之比是1∶1,这是当前教育投资的经济效益低的主要表现。
我们应该对现行的教育管理体制和教学内容进行改革,采取具体措施提高现有教育投资的经济效益。
(1)注重师资培养,发展师资培训教育中心,提高师资水平。(2)改革现行教育结构、缩小高中比例,增加职业中学、中等专业学校比例,开展就业前培训,调整学校专业设置。(3)进行教学改革,提高学生的学习自觉性,加强智能教育和训练。(4)改革毕业生分配制度,把教育制度与劳动制度、干部制度很好地结合起来,使学校不要成为人们单纯寻找就业保险的地方,而成为向社会输送各类优秀的劳动者的地方。
(5)制定教育法规和教育管理条例,使教育发展得到法律保护。这些措施的具体运用,肯定可以提高现有教育经费的经济效益。
本章执笔:薛经
(原载《经济学周报》第45期)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