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3阅读
  • 0回复

架设中南友谊的桥梁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3-05-13
第6版()
专栏:南斯拉夫通讯

架设中南友谊的桥梁
沈一鸣 金文英
我国在南斯拉夫的留学人员,每当谈到他们的学习生活,没有一个不称颂他们的导师的热情教导和无微不至的关怀。
我国派到南斯拉夫留学的人员大部分是进修生和研究生,少数是本科大学生。最近两年多来,经过南斯拉夫导师的精心指导,已有15名进修生通过论文答辩,获得了博士学位,其中医学、冶金、造船和铁道等学科方面的一些论文,在学术上有所创新,得到了南斯拉夫有关专家的高度评价。
中国学生踏上南斯拉夫土地遇到的第一关,就是要在5个月内基本掌握所在的共和国的语言,为进入专业学习打好基础。语言老师有时为了教会学生当天所学的课程,课间不休息,连上3节课。语言老师还想方设法扩大学生词汇量。通过语言课,不仅使初到南斯拉夫的中国学生基本掌握语言,而且还了解了南斯拉夫的历史、地理、文化等各个方面的情况,为他们在南斯拉夫的生活和学习创造有利条件。
中国的留学人员分散在南斯拉夫的各个共和国,每个共和国的有关部门为中国进修生和研究生配备的导师,都是在学术上有建树的知名学者,有些在国际上也是有名望的;提供的实验设备是先进的。无论南斯拉夫本国的学术讨论会,还是在南斯拉夫召开的国际性学术讨论会,导师都要带有关专业的中国学生去参加;此外,还资助中国学生到西德、法国、瑞典等国家参观学习。
南斯拉夫导师都把培养中国学生看作是架设中南友谊的桥梁。攻读学位的我国进修生从选题、制订学习进度计划、搜集资料、撰写论文,直到最后答辩,都是在导师的帮助下进行的。许多导师都把自己多年来积累的资料和文献提供给中国学生学习、参考。有时为了解决中国学生的疑难问题,几个导师在一起,从不同角度,为学生讲解,直到弄懂为止。遇到实在难解的问题,他们就亲自带领学生到工厂或工作现场,通过实践和直接观察解决学生们的疑难问题。
南斯拉夫老师们对远离祖国的中国学生,在生活上也关怀备至。他们经常把中国学生邀请到自己家里一起欢度节假日。一次,一位研究农业的进修生病了,他的导师——一位上了年纪的老教授,在家里炖好了鸡汤,亲自送到这位学生的住处。
现在我国已经有数十名留南学生学成回国,他们在离开南斯拉夫时,都表示要永远牢记南斯拉夫导师的悉心培养和关怀,在不同的岗位上为促进中南友谊作出贡献。(附图片)
贝尔格莱德市卡莱梅格丹城堡里的胜利者纪念碑,屹立在多瑙河和萨瓦河的汇流处。塑像一手拿鸽子(象征爱和平),一手拿剑(象征反侵略)。胜利者纪念碑被当地人民称为贝尔格莱德的象征。 新华社记者 曾玉泉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