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2阅读
  • 0回复

知音——马鞍山市委第一书记崔剑晓爱护知识分子的几则故事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3-05-14
第3版()
专栏:

知音
——马鞍山市委第一书记崔剑晓爱护知识分子的几则故事
本报通讯员 汪命舵 夏卫中 本报记者 王友恭
“全力抢救”
1981年3月9日上午,马鞍山市委几位书记正在开会,市委办公室的一位同志急冲冲前来报告:“吕宕同志在医院里不行了。”市委第一书记崔剑晓听说这位老作家病危,当即提议休会,四位正副书记立即赶到医院。原来吕宕腰部脓肿,病情不断恶化,医院下了病危通知书,省、市文艺界一些知名人士纷纷赶来准备同他诀别。崔剑晓对大家说:“吕宕同志是一位有过贡献的作家,要不惜一切代价全力抢救!”根据市委书记的意见,医院火速派车去南京请来名医会诊,终于把他从“死神”手中夺了回来。
吕宕和别人合写的电影剧本《林则徐》被拍成影片后,曾获国庆十周年献礼影片一等奖。吕宕却因为给领导提意见被打成右派并送回山东原籍劳动改造。1979年,他来马鞍山后,冤案彻底平反,生活和工作得到市委领导的多方关怀。近几年来,他抱病工作,从事工程浩大的电影剧本《鲁迅先生》的创作。当我们赞叹他的顽强拚搏精神时,他说:“要不是当时市委组织全力抢救,一切都无从谈起了。”
“高山流水”
去年大年初一,崔剑晓照例登门给各界知名人士拜年。著名书法家林散之的女儿林生若来马鞍山定居不久,遇上这种场面还是第一次。一时间她不知怎样招待这位市委书记才好,便对她13岁的小孙女说:“演奏一段音乐给崔爷爷听吧。”小姑娘拿起一把二胡,自拉自唱起电影《知音》的插曲“……高山流水觅知音……”。弦音悠扬,童声真切,林生若陷入了往事的回忆……
林生若在家里从小练就一手好字画。一次她与父亲、侄女在南京举行三代书画展览,观赏者云集,一时轰动大江南北。可是那时她在某县商业部门工作,艺术身手不得施展,被迫于1975年提前退休,生活相当窘迫。1979年她被介绍到马鞍山市采石矶太白
(李白)楼写字作画。崔剑晓知道后,要有关部门为她创造条件,充分发挥她的专长。她和小孙女的户口已从农村迁到马鞍山市,还分到一套新房。前后对比,林生若心潮翻滚,一曲《知音》凝聚了她心中对党千言万语也难以表达的感激之情。
“知 识 小 灶”
1980年5月的一天早晨,马鞍山矿山研究院采矿室主任常本英骑车来到马钢医院。他既不是来挂号看病,也不是来探望病人,而是应正在住院的市委第一书记兼马鞍山钢铁公司党委第一书记崔剑晓的邀请,为其开
“知识小灶”来了。常本英是全国系统工程学会常务理事。一进门,他发现老书记早已等候在那里,桌上摆着录音机,看架势挺认真。常本英介绍了系统工程在企业管理、国民经济各领域的运用情况,又结合实际谈了马钢矿区资源的综合利用等问题。崔剑晓听得很有兴趣,不时提出问题进行讨论。这样谈谈议议,越谈越投机,病人忘了病痛。这位1933年参加革命工作的老同志,在领导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深感自己专业技术知识不足,很注意虚心向工程技术人员求教。有人统计,崔剑晓利用生病休息的机会,先后请了16位专业技术人员给他上课。
崔剑晓还通过听课了解一些专业技术干部掌握知识的深度和广度,以及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此作为考察干部的一种手段。常本英就是这样经他推荐,由冶金部任命为马鞍山矿山研究院副院长的。
崔剑晓早在1979年下半年就带领公司组织部门的负责同志深入基层,全面考察了30多个主要厂矿领导班子的现状,对全公司近千名1966年以前大中专毕业生的业务专长、政治表现、身体条件逐一作了分析研究,还找100多位工程技术人员谈了话,在此基础上马钢党委拟定了全公司培养提拔中青年干部的规划。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