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5阅读
  • 0回复

小厂“吃精料产劣品”的现象值得重视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3-05-15
第2版()
专栏:记者来信

小厂“吃精料产劣品”的现象值得重视
本报记者 姚孟 陈牟
记者最近调查了日用工业消费品的生产和供应情况,发现一部分国家计划内的优质产品滞销,而计划外的次质产品却可以廉价推销出去。
在上海、无锡等地,不少商店、摊点,摆满了地方小厂生产的各种化纤织物、皮革制品,而当地按国家计划生产的同类产品却积压在仓库里。在重庆市的烟酒商店里,云南、贵州、重庆生产的各种香烟和四川生产的名酒销量不大,而一些集体小烟厂、小酒厂生产的杂牌烟、酒却有销路。
出现这种现象,主要原因是一些地方盲目兴建大批计划外小厂,特别是国家限制的小烟厂、小酒厂、小纺织厂盲目生产,然后以种种不正当手段推销。湖北省一些县办小烟厂以“乙级烟叶,甲级包装,丙级价格”的手段打进重庆市场,使上海、云南等地大烟厂的产品难以销售。沙市市政府和荆州地区财贸部门反映,计划外的小厂,不仅与计划经济争夺市场,而且浪费了大量原材料和能源。武汉市大皮革厂一张牛皮可以剥7层,而许多小厂只能剥3层。沙市已拥有30万纱锭,布机1万台,印染能力2亿米,而邻近的荆州地区一些县、社,近两年来,又盲目新建了7个棉纺厂。结果,沙市的设备吃不饱,各县小厂吃精料产劣品,造成棉纺织品大量积压。
为什么会造成这些小企业盲目发展呢?主要是在财政上实行“分灶吃饭”和“利润留成”等改革措施后,价格管理体制的改革没有相应跟上。一些地方小厂利用自己在价格上的灵活性,拚命发展利大赚钱的产品。这些生产的发展,有利于增加地方财政收入,得到了地方党政领导部门的支持。天津、安徽的经济部门反映,一些地区为了推销本地产品,增加地方财政收入,实行封锁政策。结果,使许多优质产品不能售出,库存增加,而当地的劣质产品却充斥市场。这个问题亟需解决。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