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阅读
  • 0回复

台湾“校园歌曲”的厄运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3-05-15
第4版()
专栏:

台湾“校园歌曲”的厄运
穆扬
最近,一位声乐爱好者问我:前几年,咱们的音乐舞台上介绍给听众的“台湾校园歌曲”,既多又好;为什么近来数量渐少,质量也逊色了呢?
回答这个问题,还得从“校园歌曲”在台湾的遭遇说起。
台湾的“校园歌曲”,是在七十年代中期,从一些大学的校园里兴起的。当时,由于大量外资的渗透,台湾经济开始“起飞”。伴之而来的,就是文化的西化。描写凶杀、色情的小说摆满书肆;一些格调低下的“外国秀”,充斥了台湾的电视和银幕;外国流行歌曲独霸了台湾各地的西餐厅和歌厅,还侵入了各大中学校的歌坛,以致《联合报》也深感台湾已经成为外国“音乐殖民地”。针对这一情势,台湾文学艺术界的一些有识之士,冲破重重阻力,提出了“爱国家、爱民族、关心社会大众生活”的口号,为台湾的“乡土文学”开拓了道路。台湾淡江大学的青年歌手和歌曲作者李双泽,也在一篇文章中提出了“民族、民歌、民族之歌”的口号,并且身体力行地创作和演唱了许多具有民歌和民族气息的歌曲。为台湾歌坛带来一些健康、淳朴的新风。从此,“校园歌曲”风行台湾各地。一度,一些专业歌厅也竞唱校园歌曲。
但是,校园歌曲也象“乡土文学”一样,一开始就受到当局的歧视和排斥。一方面,他们继续让带有浓重色情格调的“外国秀”充斥“歌坛”,另一方面,又对那些健康的歌曲大加挞伐。如受到大陆人民欢迎的“橄榄树”,虽说是一部台湾电影的主题歌,又出自著名作曲家李泰祥之手,但它在台湾一向被认为是同“校园歌曲”相类似的新民歌。由于台湾当局害怕它将引起人们更多的乡愁,很快就被“禁止播唱”了。“乡土文学”的倡导者陈映真、杨青矗等,也因为他们所从事的活动而被捕入狱。台湾当局的这种“疏”、“堵”政策,一方面使“校园歌曲”的新作减少了,另一方面,有些歌曲,早已脱离了原有“校园歌曲”的轨道,从歌词到曲谱,都更象“流行歌曲”了。
1977年9月,台湾“校园歌曲”的倡导者李双泽,于淡水海滨遭遇不幸。他不可能想到,他所倡导的“校园歌曲”,现在只能在祖国大陆的歌坛上听到,而在台湾,竟被压制得奄奄一息了。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