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1阅读
  • 0回复

也谈领导干部的上下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3-05-16
第5版()
专栏:

也谈领导干部的上下
穆福田
多少年来,干部都是上则易,下则难。一个人颇具才华,勇于请缨,担当重任,是一种志在报国的美德;一个人明于自知,勇于从领导岗位退下来,同样是一种以事业为重的美德。两者相较,后者就需要有更豁达的胸怀,更深远的目光。能上能下,较难做到的还是下。
下,不外乎两种情况。一种是年老体衰了,要从领导岗位上退下来。这种事古已有之。就说初唐时期的李靖吧,他出将入相,功劳显赫,64岁时患了足疾,主动提出离职,“言甚恳切”。唐太宗很是感慨,一面表彰他“识达大体,深足可嘉”,是“一代楷模”,一面又对照着批评了那些“才虽不堪,强欲居职;纵有疾病,犹自勉强”的朝臣。共产党人的眼光、胸怀,当然比他们深远、坦荡多了。十二大前后,一些老革命家主动退出领导岗位。前不久,德高望重的叶剑英同志也提出不当六届人大委员长候选人。在各地机构改革中,一大批老同志包括一些省的主要负责人主动退到二线、三线,给年富力强的同志让位。他们给全党做出了很好的榜样。
下,还有一种情况。就是有的干部虽然年龄不大,但是力不胜任,或者虽然还能胜任,但有更合适的同志可以接替,因而从较高职务降到较低职务,从领导工作改做一般工作。到目前为止,这种情况还是不多见的。不知始于何时,我们好象有了一条不成文法:不犯错误不能降职。一旦职务下降,本人照例要提出“究竟犯了什么错误”的诘问。同情者的不平,素有成见者的讥讽,也立时盈盈于耳。当然,犯了错误可能导致降职。但如果才不堪任,长期打不开局面呢?不也应当降职使用吗?我国最早的史书《尚书》上就有一条:“三载考绩。三考黜陟幽明”。考什么?考才能和治绩。以后历代封建王朝,都重视对官吏的“考绩”。我们党的十二大党章明确规定,党的干部必须要“有胜任领导工作的组织能力、文化水平和专业知识”。有些干部在某一领导职务上蹉跎多年,虽然没有犯什么大错误,但也没有真正办成几件事。把他们调到尚能胜任的较低职务上去,于工作大有裨益,对本人也未尝不是好事。如同一双脚,穿一双大鞋,则步履蹒跚;现在给他换了双对号的,鞋是小了,却可能走得快些。我国东汉时有位将军叫皇甫规,官拜度辽将军,干得也还可以。当他发现中郎将张奂才高过己时,立即上书推荐,并提出自己愿当其副手。朝廷批准后,二人密切配合,把镇守的一段边境,治理得清静无事。一个封建官吏,为国家、民族利益,尚能自请降职,扶掖贤能,这对于我们的共产党员、国家干部来说,不是也很值得借鉴吗?
对于下和上,人们有各种各样的看法和想法。满脑袋“有权就有利”的人,自然不值一提。一些同志做领导工作久了,习惯于发号施令,一旦改变,总会有些不习惯。站在个人的角度看,下就是下,难免生出一些惆怅;如果眼光放开些,着眼于我们事业的全局和发展,就会看到,因为一些同志自觉地下,才使得大批优秀人才得以迅速地上。这一下一上之间,我们的事业就可以具有新的活力,得到更迅速的发展,这正是我们共产党人最大的愉快和满足。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