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2阅读
  • 0回复

寻访高尔基的遗踪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3-05-16
第7版()
专栏:

寻访高尔基的遗踪
唐修哲
在繁华喧闹的莫斯科市中心有一条宁静的街道——卡恰洛夫街。这条街的6号楼房门口钉着一块牌子,上写:“1931年至1936年高尔基曾经住在这里。”原来,一代文豪的最后5年就是在这儿度过的。在这里,他和各界人士和工农群众进行过无数次会晤。在这里,他接见过法国著名作家罗曼·罗兰夫妇和英国杰出的剧作家萧伯纳。在这里,他为筹备召开第一次苏联作家代表大会做了大量工作,并与文艺界人士围绕苏联文学的创作问题进行了激烈的辩论。社会主义现实主义这一崭新的创作方法正是在这里定名的。
这座住宅原是俄国富翁里亚布申斯基的私邸。1931年5月高尔基从意大利返回祖国,政府关心他的健康,决定把这套住宅拨给作家使用。高尔基本人并不喜欢这座现代派建筑,因为无论是建筑的外形抑或是内部富丽堂皇的装饰都与作家的爱好格格不入。只是考虑到政府的关心,他才住了下来。由于健康原因,作家的工作室、卧室和书房都安置在一楼。
参观从作家的秘书办公室开始。这间屋子可以说是当年高尔基与全世界联系的窗口。无数封信件和稿件通过秘书之手转到作家的书案上,又从这里源源不断地把复信发送到世界各地。
潜心写作
从秘书办公室出来穿过前厅就进入高尔基的工作室。在故居的所有房间中,只有这一间房最能反映高尔基的爱好和习惯。工作室窗旁放着一张铺着绿色呢子的写字台。由于作家身材高大,加上身患肺病,医生不让他伏案工作,因此写字台比一般的桌子要高。写字台没有抽屉,高尔基认为,纸张一放进抽屉,就会久久无人过问,因此工作需要的东西应该全部放在桌子上。高尔基习惯用手写,不喜欢用打字机,因为打字机的声音会影响句子的节律。创作长篇小说《克里姆·萨姆金的一生》时,他用手写了三次,最后才让儿子去打字。就在这张写字台上可以看到这部巨著的一页手稿。清晰、工整的字迹反映了作家对工作一丝不苟的态度。
高尔基每天上午9点整走进工作室,从事创作,一直到中午2点,谁也不能打扰他。就象体育活动前要做准备动作一样,一天的工作总是从写诗开始。他在专门供写诗用的纸上写上几行诗句,然后在一个大烟灰缸里烧掉。高尔基的记忆力很强,一般不记日记,不写计划,也不拟提纲。在这个工作室里,他创作了长篇小说《克里姆·萨姆金的一生》,写了剧本《叶戈尔·布雷切夫和其他》、《多斯季加耶夫和其他》以及一系列政论性文章。
每信必复
他每天下午5点再次进入工作室,从事编辑工作,阅读稿件并写回信。信件来自世界各国。不论是工人、农民、医生、教师、学生,还是作家、学者写来的信件,高尔基一般都要亲自回信。他总共写了近2万封信,其中8,500封保存在高尔基档案馆里。他同时担任13个刊物的编辑,只要稿件上有他的签名,那他一定从头至尾仔细阅读,从来不当挂名的编辑。
作家当时虽身患疾病,但每天仍要工作10小时以上,只是午饭后才稍事休息。通常是在花园里干点体力劳动。过厅里挂着他当年用过的一根手杖。秋天,他在花园里燃烧枯枝残叶,常用手杖拨火,因此手杖的一端已被烧焦,他风趣地把自己称作“拜火教徒”。
热爱中国
值得一提的是,这位伟大作家对中国有着特殊的感情。他不仅在中国革命的关键时刻多次声援过中国人民的正义事业,而且收藏了不少中国的艺术珍品。就在这间工作室里,一张雕花的中国式条几和两张古色古香的方凳吸引着参观者的注意,这是著名作家阿·托尔斯泰送给高尔基的生日礼物,他一直珍藏着。此外,在右面的玻璃柜里还陈列着不少中国的象牙雕刻和其它工艺品,高尔基对中国艺人巧夺天工的技艺一直赞叹不已。
苦读成才
工作室有门通向一间不大的卧室。晚11点,高尔基走进卧室坐在椅子上读书,有时彻夜不眠。
高尔基只进过两年学校,由于勤奋好学,才成为举世闻名的作家。他曾经说过:“我扑在书籍上,象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一样”。作家的书房里保存着12,000多册书。高尔基曾在其中的1,500本书上作了记号或写了眉批。
1936年6月1日高尔基离开了这幢房子,同月18日在莫斯科郊区高尔克村逝世。高尔基的儿媳把他的遗物按照作家生前的样子保存了下来。1965年5月28日高尔基故居博物馆正式接待参观。近年来经过较大规模的修缮,不久前又重新开放。今年是高尔基诞生115周年,人们怀着对这位伟大的无产阶级作家的崇敬心情,络绎不绝地前来参观,寄托对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创始人的无限思念。(附图片)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