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5阅读
  • 0回复

欢迎一顶“荆棘冠冕”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3-05-16
第8版()
专栏:

欢迎一顶“荆棘冠冕”
左文恕
让人们来一顶“荆棘冠冕”,未免荒唐可笑。但大名鼎鼎的物理学家牛顿就主张戴这样的“荆棘冠冕”。他在一首题为《三顶冠冕》的诗中吟道:
“我愉快地欢迎一顶荆棘冠冕,
尽管刺得人痛,
但味道主要是甜”。
人世间,不少人是喜欢戴“高帽子”的。牛顿之所以能“愉快地欢迎一顶荆棘冠冕”,原因在于它“刺得人痛”。如果戴“高帽子”而昏昏然,是不会尝到任何甜头的。因为“荆棘冠冕”虽不好看,扎得还有点“痛”,但从长远来看,择善而从,摒错而弃,心情畅快,精神愉悦,那滋味自然是甜润的。
鲁迅在《论毛笔之类》中说:“改造自己,总比禁止别人来得难。”“荆棘冠冕”不为人爱,大概就在于这个“难”字。如果凭一时之勇,把“荆棘冠冕”硬按在头上,也未尝不能咬咬牙,但决不会长久。隋唐之际有个王世充,也曾经主张“纳谏”。他在大门口设了一个座位,“上书附事,日有数百”,“躬自省览”,“殷勤慰谕”,一时间“人人自喜,以为言听计从”。然而,没干几天,他就受不了啦,转而“省览难遍”,被后人传为笑柄。而他自己也终于被坚持纳谏的李世民打败活捉,砍了脑壳。
“荆棘冠冕”,本来就是带刺的,刺的或许是地方,或许不是地方,于是就更令人头痛了。
然而,正如鲁迅先生所言,如果受批评者,真能虚心接受,甚至有几处稍受委屈的地方也不去申辩,那他的进步一定更加神速。夏衍同志担任文化部副部长时讲了句关于朱元璋的外行话,吴晗曾当面给他一顶“荆棘冠冕”:“你还当文化部长呢,这一点都不懂”。同样,马彦祥也往他头上扣过一顶“荆棘冠冕”,说“你老兄,对京剧完全是外行,不要乱讲好不好,你乱讲一气,下面不好办”。话是那么尖酸刺耳,但夏衍是欢迎的,听后发愤学习,弥补了不足。当然,这还讲的是对待公正的批评。说到对待不公正的批评,梅里美在谈到亨利·贝尔(司汤达)时说:“我没有见过任何人在批评时比他更坦率,或者接受朋友的批评更大方正直。他喜欢把自己的文稿寄给人看,并要求别人严厉地加以评断。不管别人的意见多么严峻,甚至不公平,他从不因此生气。他有一条座右铭是:谁只要干‘白纸上写黑字’这一行,别人说他笨拙,就不应该惊讶或者动气。他切实执行这一座右铭,而且他决不是真正的装作无所谓。他把别人的批评常常记在心头;他毫不恼怒,而是热烈地加以研讨,仿佛在研讨一个几世纪以前的作家的作品一样”。司汤达可以说是一个勇敢的戴“荆棘冠冕”的人,因而他的进步是“神速”的,终于给后世留下著名的《红与黑》。从这里倒不难得到启发,你如果想进步得“神速”一些,想不断地开创本单位、本部门乃至自己的新局面,就要有这样的气度,就应该愉快地欢迎一顶“荆棘冠冕”。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