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1阅读
  • 0回复

伴随着驼铃声响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3-05-17
第5版()
专栏:

伴随着驼铃声响
徐怀中
我同叶雨蒙同志在一起工作,读过他的长篇小说《未完的旅程》,很乐意写一点感想,向读者介绍这本书。
我读书太少,表现当前部队生活这样的长篇似乎还不多见,又是以描写部队政治思想工作为中心的,就更为难能可贵。要知道,这是人们视为畏途的一个枯燥乏味的领域,只管你写,有人出版吗?有人看吗?这无异于要在大沙漠中寻找一块绿洲,作者相信他一定会找到的。在二十多万字篇幅中,他始终不作惊人之笔,不紧不慢地一味在叙写着非战时部队的日常生活。从师机关办公楼,到家属区的几排小平房;从连队荣誉室,到实弹射击场。我们读下去,犹如伴随着叮叮咚咚的驼铃声响,不紧不慢地朝前去。正是在平淡无奇之中,作者为我们展开了一卷洋溢着军营风情的图画,记录了我军向现代化迈进的足音。这里不只是需要有足够的勇气,偏找难写的写,偏要打攻坚战,更主要的是作者对生活具有敏锐的感受和独特的见地,能够透过日常所见所闻的、纷乱繁杂的表面现象,发见其深刻内涵。如果我们说,《未完的旅程》是军事题材创作上一次攻坚的胜利,是一个新的收获,当不为之过分吧!
师政委李亦农,是书中着墨最多,也是最为丰满的一个人物形象。作品中此类人物,仿佛注定了只能是一位举止庄严的人物,一位先知。李亦农不同,他对林彪、“四人帮”时期那一套高压式的所谓政治思想工作深有体味,他从不把任何一名干部战士仅仅看作是能够使用武器的工具,仅仅看作是需要他进行说服教育的对象。在他看来,任何一名干部战士,首先是一个同他完全平等的人,是他的一个同志,一个朋友,一个兄弟。这是至关重要的,是他的立足点。他当然也不可避免地要对人“说教”,以至是给予严格批评。那言语却饱蘸着感情的水分,真可谓入情入理,不怕不能换取对方以诚相见,向他敞开内心的门窗。对于那种形影不正的人,他则寸步不让,并且是总采取进攻姿态。作者在师、团机关工作多年,对这一层干部太熟悉了,他成功地塑造出李亦农这样一位有着高度原则性,而又可亲可近的政治工作者的形象,决非偶然。
此外,在作人方面不无疵瑕的几位师、团干部,也都写得真实生动,呼之欲出。如经受过长期战争考验,却在“文化大革命”中受到严重污染,变得那样权欲熏心的团长王煜;如拉拉扯扯,四通八达,“能量”甚大的师副政委吴礼银;如深谙“革命的”世故,善于把矛盾上交,遇事躲躲闪闪的师政治部副主任徐有清。这样的各色人等,都在以各种不同的方式活动着,师机关办公楼表面看来一切如常,其实并非如此。作品十分自然而又颇具声色地反映了当前部队新旧交替和整顿改革中的种种矛盾冲突,赋予了强烈的现实意义。
连指导员周西南、战士高满、女护士李婕、女宣传队员王小娜、副连长李援朝等,共同作为新一代革命军人出现在我们面前,每个人却又分明有着自己不同性格的棱角。作者写了他的这些同代人,在各自所处环境中体验着应当如何正确对待人生,对待理想和个人前途。当然,也不曾忽略了记述他们爱情上的烦恼和幸福。爱情是一架奇妙的三棱镜,往往透过对待爱情的态度,可以折射出作品中人物或纯洁美好,或不十分美好的、以至是十分丑恶的灵魂。只要不是强加进来的,只要取严肃态度,自会收到应有的正面效果。这一点,《未完的旅程》又一次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例证。
稍觉不够完满的是,作品开头部分,由于在铺展开人物线索,显得节奏缓慢些,一些章节,也显露出匆忙的痕迹,如果花功夫,进一步作些删节修改,会增色许多。虽然如此,对一位青年作者的第一部小说,又如何能苛求在各方面都照应那么周到呢?他是业余写作,只有晚间和节、假日可供利用,这部小说能达到现有水平,已经不易。克服某些不足之处,要期待于他的下一部作品了。
我们期待着。
(本文是作者为《未完的旅程》写的序言,本报略有删节。此书将由文化艺术出版社出版)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