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6阅读
  • 0回复

对未来抱着希望的人——访希腊著名作家萨马拉基斯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3-05-17
第6版()
专栏:

对未来抱着希望的人
——访希腊著名作家萨马拉基斯
本报记者 江建国
希腊当代著名作家安东尼斯·萨马拉基斯,在今年3月中国著名作家茅盾逝世两周年之际,写了《一封寄不到的信》,以深沉真挚的感情悼念他与之神交已久、但始终未得晤面的茅盾同志。中国读者从这篇文章里感觉到这位作家胸膛里跳动着一颗火热的心。今年4月,萨马拉基斯实现了他心中久已孕育的愿望,首次踏上中国的土地。此时适逢他的作品第一次被翻译成中文出版。5月14日晚,当记者带着他的作品《漏洞》中文版访问他时,这位老人激动地拉着记者的胳膊,连连说:“我太高兴了,太感动了!谢谢中国人民!”
萨马拉基斯身材不高,蓝色西服上佩戴着一块孙中山先生题写的“天下为公”的纪念章。他说起话来滔滔不绝,就象一团跳跃着的火焰。要不是他脑后稀疏的白发,很难相信这是一位64岁的老人。
三十多年来,萨马拉基斯正是以这种火一般炽烈的感情,寻求正义、自由与和平,投身于文学活动。1954年他出版了第一本短篇小说集《对希望的要求》,接着又写了《我拒绝》、《丛莽》、《警报》、《护照》、《漏洞》等作品。这些作品深受本国及外国读者的欢迎,多次再版,使他成为希腊当代享有很高声誉的作家。希腊政府对其全部作品授与“希腊国家小说大奖”。1982年,萨马拉基斯荣获一年只授与一名欧洲作家的“欧洲文学奖”。尤其是他的中篇小说《漏洞》,构思新颖、风格独特,自1965年以来已再版31次。1966年获“希腊十二作家奖金”,1970年被法国评为最佳国外作品,并在美国、日本、意大利、西德、匈牙利等国被改编为电视剧、广播剧和电影等。这部作品的中文版是它的第34种外语译本。
《漏洞》的故事梗概是:某国几个特工人员在逮捕了一名反政府组织成员后制订了一个计划,企图胁迫他屈服。结果一个特工人员反被感化,在最后关头毅然站到反政府组织成员一边,冒着生命危险帮助他逃跑。
我问萨马拉基斯:“您写这部作品想要表达一个什么信念呢?”
他答道:“我希望看到人类能在自由、幸福中生活。早在二次大战期间,我就想写一本书,描写人类力量所在。我的信念是:人类是有力量的。没有什么东西能征服人的力量,霸权也好,资本主义制度也好,法西斯也好,都不能改变人类对自由的渴望。人类的尊严和自由应该受到尊重。”
我注意到萨马拉基斯在谈话中特别喜欢用“希望”这个词。他战后第一篇小说就叫《对希望的要求》,是以他本人当时的思想状态为模特儿的。那时许多人灰心丧气,觉得没希望了。“我当时想,希望不能泯灭,无论是怎样悲剧性的环境,对未来怀有信心、抱有希望是最重要的。”说来也巧,“希望”两个字似乎和他特别有缘。萨马拉基斯是曾经两度身陷囹圄的反法西斯战士。头一次被捕后被押解到纳粹的秘密警察局,他发现这个杀人魔窟正好是在雅典的“希望大街”上。说到这里,他幽默地笑了:“法西斯可是没有希望的”。
萨马拉基斯是对未来抱有希望的人。由于参加反法西斯斗争,他曾被敌人判处死刑。在那个年代里他没有丧失信心。战后希腊右派军人掌权时期,他备受迫害,所有作品悉数被禁止出版,他依然满怀希望面对未来。在获得1982年度“欧洲文学奖”时,评委会的评语说:“萨马拉基斯的作品表现了对自由的热爱,人们为争取自由的斗争。萨马拉基斯是一个不屈于暴力,保持人类尊严,坚信前途光明的作家。”这个评价中肯地概括了他的作品的主线,也准确地概括了作家本人的品格。
如今,萨马拉基斯又怀着加强中希人民及两国文学界友谊的希望来到中国。他爱北京的天安门,也爱杭州的西子湖,更爱中国人。他说:“我和我的夫人热爱在中国大街上遇到的人们和孩子们。这次旅行中到处可以看到中国人发自内心的自然的微笑,到处感受到中国人民的友好感情。”告别时他对记者说:“中希两国人民友好往来的道路越走越宽了。在希腊已经开始出版中国的文学作品,我要尽全部力量介绍中国文学。中国人民热爱和平,这也是希腊人民的心愿。我衷心希望中希人民的友好关系越来越密切。”(附图片)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