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6阅读
  • 0回复

梁启超的菊花石砚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3-05-17
第8版()
专栏:文史小品

梁启超的菊花石砚
王启初
1897年10月,年方二十四岁的梁启超受聘到“时务学堂”担任总教习,梁与谭嗣同、唐才常一见如故,志同道合。唐才常曾以浏阳特产菊花石砚赠给梁启超。
菊花石砚呈长方形,作竹简式,石质苍老,砚正面雕竹枝三株及竹荪一枝。背面琢竹干及竹叶,砚右下方有一自然形成的白色菊花纹一朵。砚左有“复生(谭嗣同字)铭”三字,铭下有“建霞(江标)刻”三字。谭嗣同铭云:“空花了无真实相,用造莂偈起众信。任公之砚佛尘赠,两君石交我作证”。此铭谭嗣同全集未录。砚背另有黄遵宪1902年补刊哀铭:“杀汝亡璧,况此片石。衔石补天,后死之责。还君明珠,为汝泪滴。石到磨穿,花终得实。壬寅八月十三公之它作”。砚右端有“硕根补刊”四字。
谭嗣同生前曾精研佛学,砚铭中前两句有佛家言语色彩。黄遵宪铭文中的“衔石补天,后死之责”是指戊戌八月初六发生的政变事,当时谭嗣同要梁启超避难日本大使馆,而自己却整天守在家中待捕。当日捕役未至,谭嗣同便于次日赶到日本大使馆,力劝梁启超避地日本,且将自己的著述及诗、文、词稿及家书等统托梁启超代他保存。并慷慨激昂地对梁启超说:“不有行者,无以图将来;不有死者,无以酬圣主。今南海(即康有为)之生死未可卜,程婴杵臼(即赵氏孤儿故事)月照西乡,吾与足下分任之”。
铭中“还君明珠”句,有这么一个故事,据说梁启超1895年在北京会试时,考官李文田见梁试卷文字和康有为的文字一脉相通,不敢录取,却又在梁的试卷上朱批“还君明珠双泪垂,惜哉!惜哉!”黄遵宪便借用此轶事来比喻谭嗣同所作的砚铭。
这一具有历史意义的“菊花石砚”,就在梁启超仓促逃亡日本时,连同他的藏书及著述旧稿一并丢失。从黄遵宪的砚铭中知道,菊花石砚自梁家散佚后四年,曾一度由黄遵宪收藏,黄题铭后三年就去世了,但不知何时又自黄家流失于民间。
解放后五十年代初,该砚为中国戏曲史家黄芝岗自北京古玩商场购得。黄芝岗因感于梁启超生前爱重此砚,且又为默默不忘故友的情深所动,便无偿地将菊花石砚赠还给梁启超的长女艺蘅馆主梁令娴,并填《满江红》词一首以纪其事。
“菊花石砚”虽已完璧归还了任公后人,但不知十年动乱中,该砚有恙否?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