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1阅读
  • 0回复

洪国藩谈核酸研究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3-05-18
第2版()
专栏:

洪国藩谈核酸研究
本报记者 魏亚南 肖关根
洪国藩学成回国了。
在北京,我们采访了这位因创立核酸测定新方法而震动国际生物化学界的科学家。他今年不满43岁,听说要介绍赴英三年为国争光的事,脸上露出了腼腆的微笑。
“作为访问学者,取得点成果是应该做的工作,有什么好说的呢?”然而,话题转到他所热衷的核酸研究时,气氛顿时活跃起来了。他说:“近二十年,我一直搞核酸研究。这项研究在世界上已进行了几十年,但真正的进展还在近几年”。洪国藩介绍说:生物千差万别的根本原因,在于具有遗传特性的基因结构不同,而基因物质就是脱氧核糖核酸,简称核酸或“DNA”。人类要揭示生命之谜,就必须了解核酸,自觉控制或造成生物的优势特性,改造不良性状。他告诉我们:“今年1月,国际上已有人确切证明,人的膀胱癌是由于体内某一核酸结构变化引起的。近年来,几乎所有的国家都在发展核酸研究,寻找治癌、长寿、优生及生物品种改良的途径,推动医学和工农业的进步。英国和美国的两位科学家因各自创造了核酸测定法,1980年获得了诺贝尔化学奖金。在这项研究中,我国也不能落后”。现在,洪国藩已经掌握了先进的技术方法,并开始用新方法从事人工固氮的研究。
洪国藩1964年从复旦大学毕业后,在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化所工作期间,与同事们搞清了蓖麻蚕分子的核酸结构。1979年,经我国著名生化学家王应睐教授的推荐,他到英国医学委员会生物化学实验室访问学习,在两次获得诺贝尔奖金的桑格教授指导下,花了整整两年工夫,以惊人的毅力,逐个测定了48,500种核酸结构。又用一年半的时间找到了比诺贝尔奖金获得者的测定技术更先进的方法。原来的化学或酶切测定法,都带有很大的随机性,一次很难得出实验结果。洪国藩根据他发现的核酸生命点在结构顺序一端的特点,先将一端固定,然后按顺序测定,一次成功。简捷、快速、准确,既节省人力和时间,又避免失误造成的损失。这一新方法为人类探索生命奥秘,应用遗传工程造福人类,开辟了新的途径。国际生化界高度评价这一方法,认为“这是基因研究领域里的一个重大进展”、“洪氏测定法看来前景辉煌”。为此,许多国家重金聘请洪国藩去工作,他都一一婉言谢绝了。
洪国藩说:“三年来,祖国在时时牵动着我的心。我知道是人民送我出国深造的,卢嘉锡院长和王应睐教授,在我取得成绩和完成学业时对我的勉励,以及祖国人民的关怀,使我归心似箭。我的导师桑格教授也支持我回国。他说:‘回去吧,我希望早日看到基因结构在中国开花结果!’”
回国后研究条件较差,对此,洪国藩是怎样看待的呢?“国内研究条件不如国外这是事实。但我正是为改变这种状况才出去学习的。取得再大的成就,也没有理由学成不归。何况,国内已为我进口一批科研物资,我所在的单位也正在尽可能创造条件”。接着,他又讲了一个回国的故事:“5月9日,我乘坐的飞机在首都机场着陆,海关的例行检查使我着了慌。我带回的30多套实验酶,有的是怕见光的,打开不得呀!这是为了回到国内能继续实验用的。海关人员得知这种情况,不仅没有为难,还向我敬了个礼。”
敬礼,载誉归来的科学家,祝你在祖国的怀抱里大展宏图!(附图片)
中国科学院卢嘉锡院长在京与洪国藩会面时亲切交谈。邵小川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