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1阅读
  • 0回复

第三部分 做好为生产和消费服务的各项工作 第十五章 发展教育科学文化事业 促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3-05-18
第5版()
专栏: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常识读本

第三部分 做好为生产和消费服务的各项工作
第十五章 发展教育科学文化事业 促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第二节 科学是一般社会生产力(上)
什么是科学,发展科学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意义
上一节讲到,教育的内容越来越集中为科学技术的教育。其实,科学与技术不是一个概念,只是它们之间关系极为密切,人们就联系到一起使用了。科学是人们在社会历史生活中对自然的、社会的和思维活动的内在规律的系统认识的总结。科学分为两大类: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
自然科学是人类征服和改造自然的精神力量,是知识形态的生产力,也叫一般社会生产力。在现代化大生产中,没有科学的发展,生产力就不能发展。技术是指在生产实践中,依据经验和自然科学原理而发展成的各种工艺操作过程、方法和技能,以及相适应的生产工具和其他物质设备等,是对科学的具体运用过程。因此,没有人们的生产和社会实践,没有科学,也就不会有技术。同样,没有技术的发展,也就不会有科学的发展,从而也就没有生产的发展。
当科学通过劳动手段的发明创造或者通过教育使劳动者获得更多生产知识和劳动技能时,生产力就会发生巨大变化。社会生产力是由劳动者和劳动手段两个要素构成的,其中劳动者是社会生产力中的第一个要素,是生产的主体。一个国家社会生产力的高低不能只看有多少机器、多少能源等劳动手段,更要看劳动者的状况。在看劳动者的状况时,又不能只看他们的数量和体力,更要看他们所具备的生产知识和劳动技能。科学通过教育使自己物化在人脑这种物质当中,使科学在人的身上转化为物质的生产力。劳动手段的发明和创造,是科学物化在这些物质资料之内转化为物质的生产力。
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科学居于重要地位。它是经济长期发展的决定性因素,科学在多大程度上转化为直接的生产力,就在多大程度上提高了社会生产力。在近代,劳动手段的改进,新劳动手段的发明,主要靠科学,不象古代主要靠经验。这是科学使自己物化在劳动手段之中,转化为物质的生产力的第二个途径。在大机器工业条件下的社会生产创造的现实财富,已经不再依靠劳动时间和应用的劳动数量了,而是取决于科学水平和技术进步的程度。这就是说,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主要靠科学与技术的进步和发展。只有科学与技术的进步和发展,才能提高社会劳动生产率,才能把农民和工人从笨重的生产劳动中解放出来,运用先进的技术进行社会化大生产,从而逐渐消灭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工人劳动和农民劳动、城市和乡村的差别。也只有在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的条件下,才能运用科学的管理方法和手段,组织经济计划的综合平衡,使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真正按照国民经济客观比例关系的要求蓬勃发展。
生产力的发展还会受到生产关系的促进或阻碍。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就发生一个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最能促进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的问题。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改革,有关生产关系的各种经济政策问题,就属于这一方面的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依靠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部分以及与解决这些问题有关的各门经济科学。除生产关系外,还有属于上层建筑和不属于上层建筑的其他直接间接影响生产力发展的社会因素。因此,能够对经济发展贡献自己力量的社会科学部门是很多的。我们要加强这些方面的研究,作出对实践有用的正确结论,就会对生产的发展起很大的作用。
因此,在讨论科学对生产所起的巨大作用时,我们不仅要看到自然科学,也要看到社会科学。
本章执笔:薛 经
(原载《经济学周报》第45期)(四十六)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