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3阅读
  • 0回复

鼓励农民向土地投资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3-05-20
第2版()
专栏:

鼓励农民向土地投资
本报评论员
近几年来农村放宽经济政策,农业连年增产,农民的收入不断增加,越来越多的农民把资金、劳力投向生产,如采用良种、增施化肥等。也有些农民把资金、劳力投向土地,改良土壤,兴修水利,扩种养地作物等。向土地投资也是一种生产投资,是为了更好地扩大再生产;但由于它经济收益较慢,目前群众进行这方面投资的还较少,尚需大力提倡。
我国发展农业生产的有利条件很多,但也存在不少限制因素,其中人多地少就是一个突出的矛盾。而且,在现有耕地中,三分之二的面积是中低产田,这种状况同加快发展农业的要求很不适应。解决这个矛盾,最根本的措施是改善生产条件,提高地力,争取在有限的耕地上生产出更多的粮食和经济作物。
土地是一种特殊的生产资料,它的资源既是有限的,又是可以永续利用的。永续利用的前提条件,就是要保证对土地的物质投入和产品产出同步发展。只有不断增加对土地的物质投入,提高土地的肥力,土壤才能越种越肥,并在水利、良种、植保等条件的配合下,产量更加提高。否则,只用地不养地,对土地实行掠夺式经营,必然使土壤越来越瘦,产量越来越低。是否实行用地和养地结合,逐步改善生产条件,这对农业的发展关系极大。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农村发生了很大变化,大部分贫困地区解决了温饱问题,不少地区开始由穷变富。如今,农民手中粮多了,钱多了。他们除了要改善生活外,已经不满足于现有的生产成绩,迫切要求扩大再生产。可以说,用地养地,改善生产条件,生产上有要求,经济上有可能。我们要因势利导,对群众进行“一要吃饭、二要建设”的教育,引导他们正确处理积累和消费、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提高用地养地、改善生产条件的自觉性,把更多的资金和劳力投向土地。
用地养地、改善生产条件是一项群众性的事业,潜力在千家万户之中。目前,我国的农业经营单位,已由过去的以队为主变为以户为主。鼓励农户向土地投资,关键是要稳定政策,使农民深信承包田、自留地、自留山等的经营使用权长期不变。不少地方反映,群众担心政策变,走一步,看一步,“一年不变搞无机农业
(指用化肥),二年不变搞有机农业(指上农家肥),三年不变搞生态农业(指种养地作物)”。土地的投资见效是长期的,要使农民肯花本钱,就要把党的政策向群众讲清楚,让他们吃“长效定心丸”。要实行有偿投资的原则,谁投资谁得益,让农民从增加对土地的投资中得到实惠,不要因为他们培养地力,提高了产量,增加了收入,就提高包产指标。生产队一定要严格遵守承包合同,不能任意变动,失信于承包户。四川省大邑县鼓励农民自筹资金改造低产田,贯彻实行了“三不变”政策,即加工改造后的包产田归原承包户的使用权不变、产量提高后原包产指标不变、原征购任务不变。这个“三不变”政策很好,稳定了人心,调动了群众向土地投资的积极性。
要奖励先进。有的地方采取建立土地档案的办法,把农民承包的现有耕地的肥力状况进行测定,经过几年以后,根据土地肥力的增减情况进行奖罚。这是一个好办法,各地可以参照实行。有些一家一户难以做到的农田水利建设,要鼓励农民联户合资进行,社队和有关部门要帮助他们组织好、规划好。另外,要加强农田基本建设的技术指导,在物资材料的供应上也要给予扶持。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