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3阅读
  • 0回复

刻苦攻关的人——记曾在加拿大拉瓦尔大学攻读的中国研究生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3-05-21
第7版()
专栏:

刻苦攻关的人
——记曾在加拿大拉瓦尔大学攻读的中国研究生
本报记者 许德迁 马海亮
座落在加拿大魁北克城郊风景区的拉瓦尔大学是北美洲最早建立的四所大学之一。在这所古老学府的校园里,人们谈论着一位中国研究生的事迹:曾在物理系攻读的徐原能只用了18个月的时间,就以卓越的成就取得博士学位,成为这所大学有史以来第一位在这样短的时间内就取得博士学位的人。
徐原能攻读博士学位的课题是,用电子计算机和全息照相配合起来作图象识别。在徐原能的研究取得成功之前,机器只有在已知物体形状和固定方向的情况下才能识别出物体;如果物体的方向稍有改变,便无法识别。如何能使机器识别方向变化的物体,就成了国际光学界的攻关项目。一些技术先进国家的光学专家们都在加紧进行研究,但进展不大。
1981年9月,徐原能和另一位中国访问学者杨玉瓒教授对攻克这一难关提出了新的想法。不久杨教授访问期满回国,徐原能仍以顽强的意志,继续探索。本来,对于正在攻读博士学位的徐原能来说,选择这一困难课题是一件担风险的事。如果换一个课题,他也许可以比较容易地获得博士学位。然而徐原能认为,祖国的四化需要真才实学,不应计较个人的名誉。他勇敢地迎着困难前进,一心要为中国人争口气,把全部精力投入学习和研究工作。他经常夜以继日的连续工作。有一次,他在计算机房里连续工作了三个昼夜,困了打个盹,饿了从自动食品售货机里买块面包吃。当他的导师阿桑诺教授得知他的周末几乎全部是在实验室中度过时,深深地为他的刻苦勤奋所感动。这位导师激动地说:“我毫不夸张地认为,他是我任教以来最好的学生”。
功夫不负苦心人。徐原能终于成功地制作出第一具解决了方向旋转问题的滤波器。现在,无论图象中的物体如何转变方向,机器都能识别。这一成就,立即引起了各国光学界的重视。为了论述与这一成就有关的学术问题,徐原能在导师的帮助下先后撰写了10篇学术论文,其中大部分已发表在美国光学协会会刊《应用光学》杂志上。拉瓦尔大学光学研究室主任陈瑞良教授认为,徐原能的成就使图象识别技术进入了一个新的境界。这一成就不仅在光学领域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机械人操作、生物学研究、医疗诊断及天文照相等许多方面都有直接的实用价值。
徐原能今年43岁,中等身材,面目清癯而略带腼腆。他不太健谈。当我们问他,是什么力量驱使他这样刻苦攻关时,他的回答很朴实,但却有着闪光的思想。他说,打倒“四人帮”后,象他这样的普通知识分子,才有机会出国深造。“现在祖国的四化建设需要知识分子。我不能辜负祖国、人民和党的期望。”他还说,外国人一般不大了解新中国培养的知识分子,“我要用自己的行动来证明,新中国的知识分子在攀登世界科学高峰中并不是弱者。”徐原能的话,同样也表达了在这所大学里学习的其他十几位中国学者的共同心愿。
拉瓦尔大学理工学院副院长德鲁昂教授说:“中国学者是我们拉瓦尔大学的骄傲。我们愿意接受更多的中国学者。”是的,徐原能和其他中国学者们的心血没有白费,已在拉瓦尔大学的校园里开花结果。正是这些在教室和实验室里孜孜不倦地学习和工作着的人们,树立起了新中国知识分子的形象。(附图片)
图为徐原能与他的加拿大同事在一起。 马海亮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