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8阅读
  • 0回复

要讲两个“包”字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3-05-22
第7版()
专栏:随笔

要讲两个“包”字
林涵表
今年南方春雨连绵,珠江三角洲一带村路泥泞。有的文化部门负责同志冒雨下乡,追赶剧团,一来是抓演出,二来是抓表演团体实行经济承包责任制,搞试点。因为今年大部分戏曲演出团体都主动送戏下乡,有的还远征到粤西偏远村社献艺去了。我有幸先后随着他们下去转了两个地区,几个公社和大队。
农业搞经济承包,使农村迅速富裕起来,形势喜人。农民搞经济承包,很注意两个“包”字,即“包”经济收益,“包”产品的质量。“包”经济效益,首先是重视提高国家和集体的经济效益,同时也提高了经济承包者个人的经济收益。“水涨船高”,许多人越来越体会到在经济承包中要正确地处理好“水”和“船”的关系。“水”不涨,“船”是要搁浅的。至于“包”质量改进,就不能光算片面的经济效益的账,而应千方百计努力提高产品质量。产品如无质量,无异吹牛皮,货不真而价却高,经济承包是搞不下去的。
一路上与同志们闲谈,我们都感到文艺演出团体搞承包,也一定要讲两个“包”字。既要“包”经济效益,但又不能片面追求“生意经”,要同时“包”艺术质量的提高。在搞承包中,戏曲剧团一定要认真抓好演出剧目的建设,要抓好舞台艺术的质量,要作出实事求是的规划,切不可盲目追求一时的经济收益,只热衷于“分红”的“提高”,而忽视演出剧目质量的提高。
有些戏剧团体的积极性很高,远征粤西,十分疲劳,但在经济上尝到了承包的甜头。这是很好的事。对这种积极性,一定要保护,而且还要引导。所谓引导,就是要发现新问题,解决新矛盾。新问题是什么?大抵主要是剧目质量还较差,甚至个别的不顾质量。有些戏曲剧团,跑了一个多月,转了六七个县、社,发现能演的戏都演完了,无以为继,群众还要定新戏,却拿不出来;到处求援,远水救不了近火,于是只好卖出“提纲戏”,临时凑,上场编词儿。如果再跑两个月呢?经济也许还能再丰收一阵,但艺术质量势必降低,试问怎能维持下去?
我得出一个印象:表演艺术团体实行经济承包是好的,但一定把“包”艺术质量这一条写进承包合约中去。恐怕这也是广大群众所期望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