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6阅读
  • 0回复

我国地震史研究的一项重大成果 发现琼州陆陷成海遗迹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3-05-24
第3版()
专栏:

我国地震史研究的一项重大成果
发现琼州陆陷成海遗迹
本报讯 记者唐炜报道:广东省地震局助理研究员陈恩民经过四年多调查考证,发现了三百多年前琼州大地震陆陷成海遗迹。前不久,经国内有关地震专家鉴定,认为这是迄今发现的我国历史上唯一一次导致陆陷成海的地震废墟,在国际上也属罕见,具有重大科学价值。
打开海南岛的地图,可以看到海口市东面滨海有个呈喇叭形的海湾港,口子向西北、尾部深入南面陆地,这便是铺前湾、东营港、北创港、东寨港。在东寨港、铺前湾一带海滨地区,每当退潮,海滩上便露出村落废墟,不但有保存完好、以石板拼砌成的石水井井口、舂米石臼、石磨、石柱、石墩子,还有灯座、油灯盏和大量的砖、瓦、缸、坛、碗等的碎片。在另一个海滩上有玄武岩的石板棺材、砖砌坟穴木棺、坟碑,表面布满了海蚝、贝壳,看得出这是当年的坟场,虽经几百年的海水侵蚀,但坟碑的字迹依然清楚。在北创港至铺前湾东西长10多公里、宽一公里左右的浅海地带,发现平坦的古耕地,阡陌纵横。由于沙子的保护,耕地上的牛脚印,田埂硬泥中已变成腐殖质的草根,仍清晰可辨。
在临高县东北滨海的马袅公社,发现有一个古盐场——马袅盐场,在地震时沉陷于海下二三米。如今,透过海水,可看到昔日平坦呈方格形的晒盐田上,散布着一些白色的大小差不多的鹅卵石。据当地群众世代相传,这些鹅卵石是用来砌晒盐田,从广西运来的。
地震科学工作者发现,所有这些石板棺材、坟碑,大都排列方正整齐;水井井口和舂米石臼的口子向上,而不是翻倒的;古盐田和古耕地等不是断裂的,证明那次大地震是整个沉陷体块垂直下降的。这种情况,在我国地震史上实属罕见。
许多地方还发现不少沉陷较深的遗物。在铺前湾离海岸以北4公里左右的水下,有一个叫仁村的古村庄沉陷在这里。在10米深的水下发现有断墙、石磨、石棺材等。在东寨港水下,有一座呈方形的古戏台。5月水清时,在北创港7米深的水下,可见到一座歪斜立于海底的“贞节牌坊”。牌坊四柱三孔,横跨7米,石柱方形圆角,各柱前后均有斜柱支撑,海鱼在牌坊上下翻腾,穿梭往来。
地震科学工作者的研究证明,这次地震发生于明代万历三十三年5月28日亥时,即1605年7月13日午夜。这是一次震级8级、震中烈度11度的大地震。震中在琼山县。受灾最严重的是琼山、澄迈、临高、文昌4县。
大地震波及的范围很广,距琼山城300多公里的广西陆川、博白、岑溪等地也被波及,属6度的破坏地区。4度有感范围直达北距600多公里的湖南省临武等地。据有关资料记载,大震之后,“余岁不宁”,“连震数年方息”。
琼州大地震导致陆地沉陷的幅度一般在3至4米左右,陆陷成海的最大幅度在10米左右。极震区内除100多平方公里陆地沉入大海外,还有上千平方公里的陆地也下沉了,把许多村庄、河流、田园、村庄埋在地下。多年来,海口市和琼山县在农田基本建设中,在一米多深处挖出棺材,舂米石臼和大量的砖、瓦、缸的碎片。有的地方还发现古树林和村庄被埋在稻田之下。
陈恩民同志发现琼州地震遗迹的成果,获得了广东省优秀科技成果三等奖。(附图片)
图为东寨港西北沉陷的西行村废墟。
图为东寨港东侧的一块地震碑记。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