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4阅读
  • 0回复

谈谈指名道姓的文艺批评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3-05-24
第5版()
专栏:

谈谈指名道姓的文艺批评
杜高
文艺评论是一种理论活动。当它对一个具体的文艺作品、一种文艺现象或某个文艺家的创作,进行理论上的分析、研究和评价时,必然会指名道姓地论及它所评论的对象——作家、编导、演员等等。这应该是大家都懂得的道理。但正是这“指名道姓”,却又确实成了今天文艺评论实践中的一大难题,甚至发生过一些很不愉快的事,例如:一家报纸的文艺评论栏目,因为一篇影评批评了一部影片艺术上的缺点,而又提到了编者的名字,引起了轩然大波,影片编者扬言要告状,并要求报纸为他“公开恢复名誉”。还有一个戏剧评论刊物,在一篇评论文章中批评了一种不太严肃的演出作风,举了某个剧团的一次演出作例,结果遭到那个剧团的“猛烈抗议”,甚至投寄一封又一封信件,痛骂刊物编辑部。还有一个文学刊物,也因为在评论一篇小说的思想缺陷时,注明了小说作者的姓名,以致引来小说作者全家人的责问:“他究竟犯了什么错误?为什么要公开点名批评?惹出严重后果由编辑部负责!”所有这类风波,其源盖出于评论文章指名道姓地提到了它所评论的对象。试想,如果文艺评论将所评论的具体对象“隐姓埋名”,那么,文艺评论本身岂不也就实际上被取消了么?
出现这种令人哭笑不得的现象,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应该说这是万恶的“四人帮”把文艺批评变成政治迫害留下的恶果;其次,也是一部分文艺工作者至今还对文艺评论的性质缺乏正确的理解。当然,更主要的还是文艺界没有完全恢复正常的批评与自我批评的健康空气。在这种情况下,就很有必要提倡和支持敢于指名道姓的坦率而热诚的文艺评论,因为它不仅需要有理论上的勇气,而且更需要有不怕挨骂的精神。我读了今年第二期《电影艺术》上刊登的徐如中、佳明两位同志写的评论一年来电影表演艺术的文章以后,感到特别高兴。我个人认为,这是一篇严肃而真诚的艺术评论。它不但指名道姓地分析和评价了潘虹、刘晓庆、斯琴高娃等近二十位知名演员在去年拍摄的新片中取得的成就和存在的不足,也指名道姓地批评了另外两位同样知名的演员张瑜和王馥荔在表演艺术上存在的缺点。不管文章中的理论分析和评价是否完全恰当,但它毕竟是一篇有勇气的艺术评论。我感到它是实事求是的,有分析的,观点鲜明而又态度诚恳的;同时也尊重它所批评的对象。我想,也就是由于对批评对象的尊重,它才敢于指名道姓地批评他们的缺点的吧。这也就使我看到了文艺批评和艺术创作原是两个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批评家和作家、艺术家原是亲密的同志和战友。
指名道姓的文艺评论,不仅是一种批评方法,也是一种批评风格。我国著名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孙冶方同志就曾提倡在理论批评和学术争论中公开指名道姓,他认为这是马克思主义者应有的论战风格。他自己和于光远同志在学术争论中就是这样互相指名道姓地批评对方的论点的。这既没有降低两位学者在读者中的学术威望,更不会减弱他们之间的深厚革命友谊。
据我所知,在资本主义国家里,一些真正有成就的艺术家也是欢迎严肃而坦率的艺术批评的。去年我访问意大利时,会见了当代意大利享有盛名的戏剧家达里奥·佛先生。我们正在谈话的时候,另一位意大利朋友走了过来。达里奥·佛向我介绍说:“这是我的好朋友,但他经常在报纸上批评我的戏。”原来是一位著名的评论家。据说,在他们那里,如果评论家批评一出戏而不指明它的作者、导演、演员的名字,那就是对艺术家的极大的不尊重。我当时就有许多感触,既然资本主义国家的艺术家们,在那样一个商业竞争的社会环境里,还能表现出一个真诚的艺术家对待批评的宽阔的胸怀,为什么我们的一些献身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事业的文艺工作者反倒惧怕文艺批评,表现得那样心胸狭窄呢?
现在,有一些报刊已开始提倡和支持指名道姓的文艺评论了,我想,只要这种批评是与人为善的、实事求是的,那么,以严肃态度对待文艺事业的人们,都会认为这是当前文艺评论的一个进步,将有利于创作繁荣和艺术质量的提高。我由此也联想到戏剧评论和其他方面的评论,这种热诚而坦率的批评风格,也还没有普遍地树立起来。如果我们按照马克思主义的美学原则,开展健全的文艺批评,那么,指名道姓的文艺批评是没有什么害处的,甚至会在更大的范围里给予整个文艺以积极的影响。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