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5阅读
  • 0回复

思想与诗情——评邵燕祥几首长诗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3-05-24
第5版()
专栏:文艺评论

思想与诗情
——评邵燕祥几首长诗
彭定安
让我的诗/随着粮食、蔬菜、牛奶和信件/送到每一家摆放鲜花或贴着窗花的宿舍/每一座冒出牛粪烧的香甜炊烟的毡包/每一个冰雪高原上的兵站/以及每一间护林、护路的斗室门前。——邵燕祥:《走遍大地》
如引诗所言,诗人这样规定了自己的作品的品格、作用和意义。这是他的创作的动机与总体立意,他的诗情。他要使自己的诗,成为群众的精神食粮和象信件一样亲昵而受欢迎的使者。他希望自己的诗到生活和群众中去发挥作用。因此,诗人首先要求自己从江河一般奔腾的生活之流中吸取诗情。我以为这也就表现了诗人自身的品格:以生活和人民为自己创作的出发点和归宿。
邵燕祥是勤奋的。在这两年里,他写了多首长诗,已经发表的就有6首。读罢这些长诗,我仿佛见到了诗人严肃而诚挚的面孔,眉间嘴角透出思考者的深沉与智慧。
“你怎么想到要写长诗?”我曾经这样问过他。他说:“我想要发议论。”我赞同他的想法。然而,或许有人说:你们都不懂诗吧,诗是发议论的吗?但我想,诗苑或许有这个禁令,但美学园地里似乎并无这样的条文。鲁迅曾经说过他写小说是要想发议论,他也以杂文发议论而进入诗的化境、美的领域。大师们的足迹与风范,不是后启来者、养育继起者的么?
问题在于发什么议论和怎样发议论。诗人从现实生活和人民的希望、要求出发,进入历史、民族、祖国这些辽远而宽广的领域,而又围绕着理想、英雄、生命的价值这些人生课题去思考。这些,正是当前我们社会中活跃着的领域和思考的课题。诗人感受着这脉搏与心理,诗情滋生于此也以此来充实,思想则凭诗情而打动人、升腾而又沁人心扉。这是情与理、诗和论的统一。邵燕祥的诗动人心弦又发人深思的奥秘正是在这里。在《不要废墟》这首长诗里,诗人面对着“昨天和明天之间”的祖国,他“放声歌唱又低声自誓”:“让每寸国土/不再出现历史的废墟/让每一寸心灵/不再出现精神的废墟”,而是要“咬着‘建设’两个字/我们重新建设/社会主义的中国/不是回到五十年代/而是跨向新的世纪”。在《长城》一诗里,诗人在追溯了祖国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之后,发出了这样热情的呼喊:“应该有比飞天更绚丽的幻想/应该有比云岗石佛更内在的宏伟的力量/应该有比丝绸之路更长远的航程/应该有比边墙更坚固的围屏”,“而今天的中国人/要倚着长城屹立在东方”。在其他几首长诗中,历史、人民、祖国、社会主义溶为一体,并且深化、具象化为理想、英雄主义、生命的价值等等,使祖国与个体、人民与自身结合起来了。
我们经历了很多很多。我们民族的欢乐和痛苦、挫折和胜利,都是丰富的、意蕴极厚的。由此它引人思考,启人思路。从邵燕祥的长诗中可以看出,诗人的思考是严肃的、深沉的、积极的。“面对着/光色斑驳的世界/脚步蹒跚的历史/面对着几代烈士的血迹/我沉思”(《不要废墟》)开始,我们不免带着沉重的心情去朗读,然而逐渐地引起沉思,深入于世界、历史、祖国、社会与人生,从国家、民族、人民的命运,进入人生的具体范畴、个人的思想领域,在不知不觉中,我们同诗人一同驰骋而得出积极的结论,从而提高自己的精神境界和理想、情操。我很欣赏这样的诗句:“我愿象高压电线一样/带着电走向天涯地角/我愿作长河流水流贯焦渴的大地/但是不夹带泥沙”;“考验英雄的不仅有战场和刑场/更有那日常生活的研磨”;“可能最终算不上英雄/但你要有一点英雄主义”……读着这些熠熠发光的诗句,我们的心灵能不受触动,对人生能不作新的思考吗?!
每个作家都是根据自己的个性、兴趣、生活经历和艺术修养,作出自己的审美选择,歌唱自己的美学理想的。有的诗人们写小草、花、星星、恋情、乡思,或者从一片叶、一株草、雪花、雨丝、小路中深入进去,说出一腔诗情、一缕思绪、一点哲理。邵燕祥的风格迥然不同。他的长诗,处理这样宽广的题材,接触这样深厚的主题,议论这样普遍的人生课题,它开阔、辽远、深邃、丰厚,如观海、听涛、看长卷。这也是美,一种以思理的明朗、识见的精到、感情的纯真而产生的美。
诗人不能不表现自我。问题在于这是怎样的“自我”?邵燕祥写过一首长诗《我是谁》。是谁?“我是中国民主中的绝对多数/又是这多数中小小的一个/我和十亿人口中九亿九千九百九十九万九千九百人一样/是挺起腰杆的低等华人、炎黄胄裔”(《我是谁》)。在别的诗中,他也多次回答这个问题:“我是运河开掘者的后裔/我是长城垒筑者的后裔”(《走遍大地》)“我的故乡是中国/我的姓名是人民”(《不要废墟》)。诗人与人民溶合,人民是他的整体,他是人民的一分子,这自我,通向人民。
邵燕祥的诗具有思辩美,当然其中包含着感情因素,但他的长诗厚于前者,薄于后者,却是值得注意的。此外,他的诗颇有散文韵味,但锤炼的功夫再深一步,会更好。鲁迅的散文诗,夹带着韵律感。公刘、流沙河的诗也不乏长句,但规整与韵律增加了诗的美。邵燕祥的这几首长诗中,不乏精彩的段落,但在一些地方却也有炼句不够的失着。
注:这六首诗是:《长城》(《长城》1982年第3期)、《不要废墟》(《春风》1982年第2期)、《北京与历史》(《新港》1982年第8期)、《我是谁》(《上海文学》1982年第7期)、《走遍大地》(《芙蓉》1982年第5期)、《与英雄碑论英雄》(《中国青年报》1982年10月28日)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