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4阅读
  • 0回复

伯乐的眼睛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3-05-24
第8版()
专栏:

伯乐的眼睛
魏景柏
我常常想到伯乐的眼睛。照韩愈的说法,伯乐从秦地不远千里到冀北相马,“冀北之野”经他眼睛一过一选,良马遂空。伯乐的眼睛不“神”,何能如此?
当然,传说总带有神奇的色彩,要考察伯乐眼睛的功能,最好还是求诸现实中的伯乐。当今伯乐们的佳话是比以往更多的,比如新任纺织工业部长,不是出自国务院机关,也不是来自京津沪这些大城市,而是从全国多如牛毛的中小城市之一的常州市选出来的。最近陆续公布的许多省市的新领导班子,由大学教授、工程师和其他知识分子担任省市委书记、省长、市长的,已不算稀奇。这说明,四化建设中的伯乐们,破除旧框框,选拔人才的视野大大开阔了,很有“不拘一格选人才”的气概。
但也听到有人议论说,他们那里的伯乐得了眼病。什么眼病呢?答曰近视眼。这倒引起我的感慨来。据我所知,某些在伯乐身边的“良马”,很顺当地被挑选了。这当然不奇怪。伯乐善识千里马,也善于培养千里马,伯乐身边的千里马出得多一点,乃是常理。然而何至于千里马尽在眼皮底下呢?眼光老在身边打转转,毕竟会限制选择人才的视野。
记得唐太宗说过,用人只问贤否,何论亲疏远近。唐太宗若是只在亲近的原秦府人员中选才,岂不埋没魏征?刘备的眼睛若只在身边打转转,诸葛亮怎能为他所用。说得更远一点,秦国若不广揽列国人才,春秋战国的历史怕是另有一番景象。今天,四化建设大业,需要选拔成千上万的领导人才,伯乐们的视野更应该放得大些才是。天涯处处有芳草,何愁一时无英才。有一点也是要紧的,别使少数深谙“拍马”术的混身于千里马之中。
不过,过去有近视眼病也不怕,配一副眼镜,把焦距调正常就是了。说得准确点,是应当戴上一副马列主义的镜子,走群众路线,真正地下一番“相马”的功夫,眼中的英才会越来越多。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