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3阅读
  • 0回复

笔情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3-05-24
第8版()
专栏:

笔情
鲁秀珍
文人出门离不了笔,随看随写,随想随记。而对一年要看六个月白雪的东北人来说,到色彩绚丽的海南岛,那带一管笔是不够用的。于是动身时,我带上了铅笔、钢笔和油笔。
飞机落地,热风扑脸。扑脸的岂止是热风,友情也是“热带式”的。文友老李热情地向我们倾吐心中的话语,而且很快便谈到笔,提笔时心情如何激动,下笔时如何备历艰辛,然后,又拿出他笔耕的收成——一大厚本剪报,说要向我们求教……
说到笔,才知海南岛竟与它有着特殊的缘分:此处有个石洞,洞里顶壁正中,一石柱下垂如悬笔,传说是九天仙子写字时神疲落笔所致,所以名叫落笔洞。这笔笔尖终年滴水。过去此地黎、汉族人民送子上学时,都要前来笔下接水,如果水滴学童掌心,便能使人聪明颖悟。我听了这故事感到欣慰:此地对知识、对笔多尊重啊!于是便想立即乘车去看落笔洞。不想被老李拦住:不必去了——那悬笔,文化大革命中已给敲碎了!我听了,顿时游兴索然,而且心中涌起了莫名的悲哀。在以后游览、参观的日子里,美妙的南疆景色也引不起我多大兴致。因为落笔洞那被折断的笔,总叫我难以忘怀!
游东山时,那巨石参差的磅礴气势,使我情绪略有好转;但是当看到华封岩巨石上所题的“去思”二字时,我的心又颤栗起来。去思者,不思也。不要思想,以求心静。这可能是哪代遭贬的直臣、文人所题吧?这是不得不为之的避世之说啊!
“去思”不是古今中外统治者愚民的最好手段吗?不思,是智变愚的根由!如果不许你思,而你偏要思,那就打你个思想犯。日寇亡我东北时对之施以最重的酷刑者,就是思想犯。对此,我们东北人的记忆是带着血丝的……
一边走一边想,结果一路好景皆不见了。下山时,来到小洞天,我又想起落笔洞里那只被毁的笔来,心一动,悟出个理:笔,乃思之工具。在那个横扫一切的年代,说白了,就是不让你思,不许你想,为此,当然也就不需要这记录思想的笔了!于是乎,落笔洞悬笔之被折断,就是“天然的革命行动”了!
啊!那个不要笔的时代!小小的一支笔,集多少忧思于一身啊!?
我庆幸我赶上了可以挥笔的时代;因为这是可以思索的时代!你自己可以“思”不说,国家还在倡导“思”——发动思想解放运动。活跃的思想,带来活泼泼的文思,如波、如浪,滚滚而来。人似乎变聪明了,笔头似乎变灵巧了,每天都有新发现,每处都有新体会。文友那厚厚的剪报,不就是“思”之硕果吗?于是,我不再为未曾看到那悬笔而感伤了。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