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5阅读
  • 0回复

把改善办学条件作为一项“德政” 富源县出现办教育热潮 干部——谁不办学,没脸见父老乡亲 群众——为了后代,有钱愿用在学校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3-05-26
第3版()
专栏:

把改善办学条件作为一项“德政”
富源县出现办教育热潮
干部——谁不办学,没脸见父老乡亲
群众——为了后代,有钱愿用在学校
本报讯 记者徐祖根报道:在云南省富源山区,每天早晨或晚上,人们都可以听到学校里传出琅琅的读书声。循声望去,学校里上课的大部分是女孩子,有的还是清一色的“女儿班”——这是富源县全民办教育后出现的新气象。
富源县地处山区,多民族杂居,教育长期落后。实行生产责任制后,群众逐步认识到山区落后的根源是科学文化落后,要改变落后面貌,应该从教育抓起。近几年来,这里逐渐出现了全民办教育的热潮。
富源的社队干部已逐步形成这样一种风气:把改善办学条件作为“德政”,谁任职期间不修建学校,谁就没脸见父老乡亲。“为子孙造福”成了干部最时髦的口头禅。东山公社管委会主任蔡广正说:“老一辈没文化,是受旧社会的害。可不能让下一代来诉我们的苦啊。再出现新文盲,我们共产党人怎么对得起人民?”他与公社干部一商量,干脆把公社的存折交给文教组,存款都归他们使用。在经济条件比较差的情况下,大多数社队都把资金集中起来,首先用于学校建设。
富源的群众十分支持干部把公共积累用于教育。他们说,为了子孙后代,我们愿把有限的钱用到办学上。钱多的社队,毫不犹豫地盖起了钢筋水泥的校舍,钱少的社队因陋就简为学校腾公房、建土房。资金不够,群众主动献工献料。全县修建5万多平方米校舍,大部分石头、沙灰都是群众提供的。有的社队一年就实现学校无危房、班班有教室,人人有课桌。
这个县各社队的乡规民约中几乎都有“爱护学校”这一条。全县民办教师的报酬基本与大队干部相同,有的每年比大队干部还多40元。各社队都把较好的土地划给学校作活动场地、勤工俭学基地和教师们的菜地。
群众关心教育、大办教育的热情激发了教师的积极性。他们根据群众的要求,在偏远的社队新设300多个教学点,方便儿童就近入学,为家务劳动多的孩子开设早晚班。10,000多名无法上全日制学校的儿童获得了读书的机会,他们中绝大多数是女孩子。现在全县已开设早班187个,晚班121个,早、晚班的学生占入学儿童的16%。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