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7阅读
  • 0回复

重视地力建设 挖掘增产潜力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3-05-26
第5版()
专栏:工作札记

重视地力建设 挖掘增产潜力
中共江苏省淮安县委副书记、淮安县县长 余耀中
我们淮安县地处淮河下游,历史上多灾低产,近几年来农业生产有了较快的发展,粮食总产突破12亿斤,亩产过千斤,农作物是种在土地上的,因此,不能忽略土地所作出的贡献。作为农业生产的一个领导者来说,如何保持和发展这个好的势头,注意防止可能出现的粮食产量递增、地力递减的潜在危险,不断促进农业生产沿着良性循环的轨道持续发展,很需要冷静地思考。
“万物土中生”。这本是个常识问题,可是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却似懂非懂。尽管平时也经常讲“万物土中生”,并没有很好地去研究“土”、重视“土”,总以为地力是“经久不衰”的,以致往往重视用地,忽视养地,甚至相信过“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之类的想法。
土壤是农业生产的基础,保护地力、提高地力实质是为了保持和挖掘增产的潜力。从我县农业生产的历史和现状来看,随着生产条件的改善和耕作制度的改变,土壤的环境条件和理化性状也相应地得到改善,土壤肥力有了一定的提高。但是,土壤肥力远不能适应生产发展的需要,特别是七十年代中期以来,由于复种指数增加,绿肥面积缩小,耗肥品种扩大,氮肥用量猛增,有机肥料下降,土壤耕层变浅,理化性状趋差,有效养分偏低,导致有机肥与无机肥比例失调,氮、磷、钾养分失调,用地与养地失调,这种状况,象警钟一样地告诫我们:对待地力问题切莫掉以轻心;保护地力、提高地力已成为当务之急。
诚然,要把粮食产量搞上去,在一个时期内,靠一些权宜性措施是可以的,也是能够奏效的。但是,从长远来考虑则是行不通的。因为,不爱护地力、提高地力,就等于丢掉了持久的、高产的增产潜力,即使是产量一时上去了,也会掉下来,或者是停滞徘徊。
现在农村有一种说法:“船装担挑,不抵化肥一包”,贬低了农家肥的作用,放松了自然肥料的积造,只考虑眼前的增产,而不顾有机肥与无机肥比例的失调,甚至把不适当的大量增施化肥误认为是对土地的“投资”。对这种状况不切实加以改变,地力建设也就无从谈起。
对于地力建设,我们淮安县有教训值得记取,也有经验可以总结。在生产实践中,许多社队探索了用多种渠道和综合措施培肥土壤、提高地力的途径。其中,主要的有以下四条:一、“种养结合,寓种于养”。诸如,单种、套种绿肥,精耕细作种好绿肥,大力提高绿肥的鲜草产量,每年使土地有一定的面积、一定的时间“披红戴绿”(指种植红花草和苕子绿肥)、“休养生息”,提高地力。二、“取之于地,用之于地”。即坚持秸秆还田,这几年全县每年用于还田的作物秸秆有1.2亿斤左右。社员们说,秸秆还田一举三得,肥了地,增了产,省了本。三、把提高地力的立足点放在广辟有机肥源上。提高地力要靠肥当家。要把增施农家肥作为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的一个主要途径,坚持常年积造。四、以提高土壤肥力为目标,在进行农田基本建设中,把治水改土和改造实心田、改造圩区低洼田、改造低产田有机地结合起来。
地力问题,已经很现实地摆在我们面前,到了正确认识和认真对待的时候了,每个从事农村工作的同志都不可不重视这个战略性的问题。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