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1阅读
  • 0回复

为“平生我自知”一辩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3-05-26
第8版()
专栏:大地

为“平生我自知”一辩
曾敏之
“大梦谁先觉,平生我自知。草堂春睡足,窗外日迟迟。”这是刘备三顾茅庐时听到的诸葛亮吟诵的诗句。雨生同志据此认为诸葛亮“好象有点看得透的味道”。然后推论他出山以后所经历的失败、困顿……直至向刘后主叹息:“凡事如是,难可逆见。臣鞠躬尽力,死而后已,至于成败利钝,非臣之明所能逆睹也。”于是下断语道:“从高唱‘平生我自知’到自叹‘难可逆见’,前后简直判若两人”云。(见3月24日《人民日报》雨生:《诸葛亮并非看透派》)
把“平生我自知”说成是“看得透”,我以为与诸葛亮的本意是并不符合的。
考诸葛亮因避世乱,躬耕于南阳,好为梁父吟,每自比于管仲乐毅。用现代的语言来表达,就是怀才未遇,守以待时。在所居的草堂中,还悬有一副对联:“淡泊以明志,宁静而致远”,这是潜心修养的表现。对联所表露的思考先见之于他写的《诫子书》:“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方才,非志无以成学。”毛宗岗在增补《三国演义》时,把对联加进去了,并加评语:“观此二语,想见其为人”。
诸葛亮未出茅庐时就洞察了世局,于是有《隆中对》的决策,明告刘备:将军“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秦川……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
按照诸葛亮的战略思想,第一要取得荆、益两州;第二要巩固蜀、吴联盟;第三是在军事上巩固襄、樊和汉中两大战略基地,条件成熟时才西击洛阳……这是诸葛亮的条件论。只是由于刘备破坏了蜀吴联盟,才不得不改变战略,分兵屯田,准备决战,但计划刚开头,他就积劳成疾,病死于五丈原了。
要理解“平生我自知”与诸葛亮的为人,必须从他一生事迹进行研究才会得出正确的判断。明代的张溥在其《诸葛丞相集》里评道:“……国势三分,臣心无二,讨贼而死,始答顾命,岂自违隆中之言哉”。就是说诸葛亮的“平生我自知”不是唱高调,从三顾到“鞠躬尽瘁”表现了一贯的思想,形成了一个卓越政治家的风格。不愧是我国古代的一个著名的“明白人”,哪里会是“前后简直判若两人”呢?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