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阅读
  • 0回复

智利面临严峻的经济形势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3-05-27
第7版()
专栏:新闻分析

智利面临严峻的经济形势
朱满庭
最近一个时期,智利国内各界要求当局实行民主、改变现行经济政策的呼声日益高涨,各种抗议活动不断发生。5月11日,智利工人在全国各阶层群众的支持和同情下,举行了“全国大抗议”活动。这次活动由铜矿工人联合会发起,并得到18个工会的响应,学生也积极支持。这一天,大批工人拒绝去公共食堂就餐,不去娱乐场所活动,拒乘公共汽车,不上街买东西,不送子女上学。许多城市还举行了游行示威。晚上的抗议活动更为奇特。人们为避免遭到镇压并表示经济危机对生活影响的严重性,纷纷在家里敲起了空平底锅,形成了一次“空锅示威”。自1973年军事政变以来,这样大规模的群众性的抗议活动还是第一次,反映出广大群众的不满情绪已经十分强烈。有的外国通讯社认为,这是对皮诺切特军政府的一个“挑战”。
这种局势的出现是与智利经济形势的起伏密切相关的。军人执政以来,智利国内局势一度比较平静。这除了因为当局在政治上控制极严外,经济上曾取得了一些成绩也是一个重要原因。军人上台之初,经济上面临着财政赤字庞大、通货膨胀恶性发展、生产下降等严重问题。为此,军政府大刀阔斧地对经济进行了调整,改变了多年形成的国家资本主义的经济结构,全盘采用了芝加哥学派的货币主义经济主张。经济领导权也交给了被人称作“芝加哥弟子”的货币主义经济学家。按照货币主义的经济理论,智利政府实行了一套极其严厉的财政和货币紧缩政策,并通过非国有化和对外开放确立了自由市场经济,最大限度地减少了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这些经济政策在头几年收到一定的成效。到1979年,国家财政收支已经扭亏为盈。通货膨胀率更从1973年的508.1%下降到1980年的31.2%。在1977年到1980年的连续四年中经济增长都超过了拉美国家的平均增长率。智利经济的这种恢复和发展,对军政府巩固在国内的地位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七十年代后期拉丁美洲兴起的军政府向文人交权的民主化浪潮势头愈来愈猛,而智利军政府却安之若素,并在1980年通过的宪法中把民主化的日程延长到1989年。
但是,从1981年下半年开始,智利经济却开始走下坡路,去年尤为严重。据统计,1982年智利国内生产总值下降了13%,下降幅度是拉美国家中最大的;有12家银行和800多家企业宣布破产;全国失业率高达20.3%,在拉美国家中首屈一指;外债总额达170亿美元。这一切当然与世界经济危机的影响有关。例如做为智利经济的主要支柱的铜在国际市场上价格下跌,国际上的高利率等都直接危害着智利经济。但是,批评政府政策的人士则认为,政府坚持的货币主义政策使智利经济在世界性经济危机中更容易受到打击。他们认为,国内投资不振,失业率高本来就是执行货币主义政策过程中没有得到解决的问题,而在当前贸易保护主义盛行的情况下,智利的低关税开放政策又有利于外国商品大量涌进国内市场,这就严重地危害了智利的民族工商业,加剧了国内企业的倒闭破产。因此,人们已经越来越怀疑货币主义经济政策是否真的可以在象智利这样的发展中国家里行得通了。在此情况下,领导经济工作的“芝加哥弟子”更是备受指责。军政府从1981年下半年起多次调换财政部长,并采取了提高关税、使本国货币贬值等应急措施。但从今年头几个月的形势来看,智利经济仍未见转机。
目前,智利当局尚未有彻底抛弃自由市场经济的打算,对于国内不断高涨的要求民主开放和改变经济政策的呼声也置之不理。5月19日,智利总统发表讲话承认“国家目前的形势是微妙的”,同时强烈指责5月11日的全国抗议日活动。但据报道,社会上对此反应冷淡。智利铜矿工人联合会还和一些有分歧的工会组织决定重新“协调行动”,成立新的联合指挥部,准备进行新的抗议活动。人们预计,随着经济困难的加深,智利的政治局面将趋于复杂化。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