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4阅读
  • 0回复

登“龙门”——广州市龙门县广纳人才的启示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3-05-28
第3版()
专栏:

登“龙门”
——广州市龙门县广纳人才的启示
本报记者 胡思升
龙门县,在广东有点名气了。
这个不富裕的山区县,吸引着神州大地上的众多知识分子。
前几年,这里是另一番情景:被分配到这里的知识分子,想方设法跳出龙门。穷,文化落后;山岳阻隔,连电视波也受阻,广播也听不清。还有不合理的工资政策,虽然是广州市属的一个郊区县,同级别的工程师,每月要比在广州的少拿15元。1979年,具有中专以上文化程度的知识分子(包括医生、水电工程技术人员、外语教师),外流的达52人。有的流向广州和经济特区,有的流向香港。
就在这年4月,陈仕周从平原富裕县调到龙门担任县委书记。这位解放前当过粤赣湘边纵队游击队员的中年干部,深感改变山区面貌的担子是何等沉重!他跑遍全县海拔一千米左右的十座大山和山岳围绕的四个小盆地,实地调查了三个多月。“这是一个没有打扮的漂亮姑娘”,陈仕周目睹山区的绮丽景色和丰饶的土特产资源,发出了感叹。但这里的人们习惯于因袭自给或半自给经济的老传统,把毛竹和林木砍下来,一卖了事,不善于加工成中、高档产品,不善于发展商品生产,不善于对外交流。
要打扮,要打扮成八十年代的时髦姑娘,要靠文化科技和掌握这种知识的人。可眼前的现实是,知识分子在继续外流……
1980年春节,龙门县委特地印了烫金的请帖,邀请了全县没有走但正想走的20多位知识分子开座谈会。陈仕周在会上代表县委宣布:“从今日起,县委决心奉行广纳人才的政策。县委现在没有钱,只能印这张金字帖,略表心意。”会后,县委请吃饭,并发给每人一张《特殊供应证》,每人凭证每月供应平价猪肉二斤、食油一斤、鸡一只。
一张请帖和一席话,一顿饭和一张证,当然不成敬意。但是却发出了一个重大的信息:县委是尊重、关心知识分子的。人心开始稳定了。
龙门县委的气魄不小:不仅要留住想走的,而且要吸引山区以外的。
龙门县委和县政府关于改善知识分子待遇的十条决定,在全县四级干部大会上公布了。这十条,不胫而走,不翼而飞,迅速地传遍龙门全县,传到广州市和广东省,传到全国许多城市。
今年年初,《南方日报》、《羊城晚报》在头版头条位置刊登了龙门县委优待知识分子的新闻。不到三个月的时间,县委和陈仕周收到了来自北京、上海、天津、江西、山西等22个省市以及广东省内94个市、县的1,250位知识分子的来信,要求跳进龙门。其中包括工程师、农艺师95人,助理工程师、助理农艺师179人,医生118人,教师185人,还有教授、律师、在校大学生等。外省一位知识分子在信中说,他听说这一新闻,特地赶到外地找到《羊城晚报》,一字一句抄录下来。云南昆明一位50多岁的林业副教授,在信中表明心迹,愿到龙门捐躯。有人写了一封长达15页的信给陈仕周,叙述自己怀才不遇,备受歧视、刁难的遭遇,表示愿意报效龙门、“士为知己者死”。一位56岁的专攻冷藏保鲜的工程师从广州市来信,他写道:“我年近花甲,恨报国日短,有感于龙门对知识分子的爱护,虽不能亲自去龙门,愿充当一名义务通讯技术顾问,并建议县委在广州聘请若干人组成通讯顾问小组。需要的话,我可以腾出一间房子作为活动基地”。一位82岁的祖传老中医也愿意到山区来。
陈仕周对记者说:“从这些来信中我体会到,只有做知识分子的知心人,才能发挥他们的发自内心的创造性和积极性。良禽择林而栖,就是这个道理。”
龙门县广纳人才,已经开始收到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它的出口产品年产值,已经从1978年的200万元上升到目前的1,000多万元。山区的面貌在开始改变。全国唯一的北回归线上的一颗绿珠——南昆山原始森林风景区,正在开发成为任何国家无法匹敌的旅游避暑圣地;广州至南昆山的高速公路已经有了建设蓝图……
最近,广东省委第一书记任仲夷在同龙门县知识分子代表座谈时说:“龙门县重视人才,爱护人才,是有创见的。过去知识分子觉得不顺心,当领导的也觉得不顺手。现在,路线对头了,你们也顺心了,领导也顺手了。叫做顺路、顺心、顺手。”他提醒说,不能一面聘请人才,一面又埋没人才。对应聘的人应有所选择。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