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3阅读
  • 0回复

天津市的这一“扯皮”公案应该结束了!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3-05-28
第5版()
专栏:调查汇报

天津市的这一“扯皮”公案应该结束了!
本报收到天津医学院“几个教师”的来信后,记者即赶往天津市调查。
天津医学院共有教授103名(1982年6月的统计数字),其中住房困难的约占70%,而亟待解决住房问题的就有50多名。在这些急需解决住房的教授中,又分三种情况:一是无房户,现住在办公室、集体宿舍、临建棚、招待所内;二是老少三代人挤住一间或两间房;三是与异性大子女挤住在一起的。拿68岁的郭仓老教授来说,他全家老少三代共八口人,住在两间共28平米的房间内,不用说这给他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了多大困难,就连吃饭和睡觉,都成了问题。象他的这种情况,又何止一户、两户!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早在1979年,天津市人民政府就决定给这个学院的教授修建3,000平方米的“高知楼”,并把它作为天津市1980年的重点工程布置下去。可是,时至今日,三年多时间过去了,教授们的住房问题仍然没有得到解决!
原因何在呢?承建“高知楼”的天津市第一建筑工程公司伸出了不应该伸的“手”。这个公司于1980年5月与天津医学院签定了施工合同,竣工期为1981年5月。合同签定后,一建公司却迟迟不予开工。他们干什么呢?这个公司的负责人先是向医学院的领导提出,将原设计盖四幢五层墩式楼改为六层,增建的一层,由一建公司投资,建成后归其所有。他们的这一非分的要求,理所当然地遭到了天津医学院的拒绝。一建公司一计不成又生一计:要求把三幢墩式楼改为一字条形楼,作为医学院的“高知楼”;把另一幢墩式楼的地皮让给他们。给,还是不给?医学院的几位领导左右为难。他们明知一建公司在搞不正之风,不抵制是不对的;可是,不答应这个“交易”吧,建房工程很可能不会如期动工,而全院70多位教授都眼巴巴地在盼住新楼!研究来,研究去,最后还是“让步”了!
一建公司从医学院搞到500多平方米的地皮后并未立即动工,一直拖到1980年9月26日才开工,致使原定1981年5月建成的计划化为泡影。对一建公司不能按期完工,和医学院领导擅自把500多平方米的地皮“让”给一建公司,医学院的教职工是有意见的,医学院的上级主管部门也对这种错误做法提出了批评。在此情况下,医学院又从一建公司收回了那500多平方米的地皮。于是,一建公司以“市里有紧急任务”为由,于1981年5月6日撤走了全部施工工人,兴建“高知楼”的工程搁浅了!
四个月后,医学院的党委书记与一位副院长找了市建委的负责人,几经交涉,答应1981年底以前一定让教授们搬进新房。一建公司于这一年的国庆节前复工后,到了12月底“高知楼”只剩下扫尾工程了。可是就在这时,这个公司竟又撤走了全部工人,随即安排本公司的十几户工人住进了“高知楼”。他们打的算盘是:只有这样,医学院才会赔他们的钱和房子(医学院原同意给地皮后,由一建公司负责出房安置拆迁户,另外还有初期施工用款)。就这样,一场“马拉松”式的官司打了一年多。
在此期间,市人民政府的领导曾多次进行调解。今年初,市府主要负责同志又向双方建议:一、一建公司应立即复工;二、市政府拨给部分房屋,安置一建公司迁入“高知楼”内的住户;三、医学院付给一建公司拆迁费。对这一处理方案,一建公司与天津医学院展开了长时间的讨价还价,直到最近才达成协议,可是一建公司并未积极行动。这就苦坏了那些教授们!楼盖起来了,而且看得见,也摸得着,可就是住不上。住进“高知楼”的几户工人在与记者交谈时也叫苦不迭。他们虽然住进了“高知楼”,可是楼上什么设备都没安装,给他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不便。他们都在盼望快点搬出,好“安安稳稳地过日子”。
这样的“扯皮”应该结束了!这些年,国家和人民吃这种“扯皮”的亏够大了。象天津医学院与一建公司关于兴建“高知楼”的纠葛,竟然长期得不到解决,很值得深思。在“调解”、“建议”无效的情况下,是不是应该发挥一下党纪国法的权威作用呢?
本报记者 李渡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