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3阅读
  • 0回复

“买书的”要想到“卖书的”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3-05-29
第7版()
专栏:图书出版发行笔谈

“买书的”要想到“卖书的”
王永福
贵报3月27日的“文化生活”版,报道了北京王府井书店学术特约经销部实行开架售书,千方百计为读者解决“买书难”,赞扬这个书店“卖书的”“想到买书的”。由此,我想到问题的另一面,即“买书的”也要想到“卖书的”。
不久前,我在胶东某县逛书店时,看到新出版的《我与文学》(郑振铎、傅东华编)的影印本,喜出望外。但选来择去,找不到一本新的。问书店同志上架多久?答曰:才几天。想不到如此短暂的时间,新书已变旧书了。
书店的同志向我解释说,自实行开架卖书以来,出现了“三多”:销售多、污损多、丢失多。销售多当然是一件好事,但随之而来的污损和丢失,却使人不快。有些人借开架之机看“白”书,一次看一章节,夹上个纸条或干脆折叠一角。更有浑水摸鱼的,撕画页或整本拿走。难怪一些书店对开架售书有点后顾之忧了。
前一个时期,报刊上多次发表文章,呼吁开架卖书。这种意见很好。因为过去的卖书法,一张柜台把顾客拒之数米外,使一些眼力不济的人,如雾中看花,可望而不可即,给选择书籍带来不便。但开架后出现的新问题也需注意。有些人有看书的兴趣,却无爱书的习惯,乱抽乱放,漫不经心。刚上架的新书,不久便面目全非。让读者花钱买“旧书”,未免失去了开设书店的原旨。不知那些不爱护图书的读者是否想到书店的难处?
至于书店,也还可以想想办法,比如办理一些出租业务,满足那些只“读”不“买”的人,可以减少些损失。开架的方式可再讲究一些,比如,确定几个书架,每种新书只摆一个样本,供选购者翻阅,既可为购书者提供方便,又不至于使大批新书置于众手之下,岂不两全其美。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