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7阅读
  • 0回复

坚持抓精神文明建设促进物质文明建设 三明市发生十大喜人变化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3-05-31
第1版()
专栏:

坚持抓精神文明建设促进物质文明建设
三明市发生十大喜人变化
昔日城市“脏、乱、差”,今日正建“文明城”,受到中宣部、团中央、福建省委和省政府的赞扬和表彰
本报讯 记者高新庆、欧庆林、张铭清报道:三中全会以来,在福建省委和原三明地委的领导、支持下,中共三明市委逐步地树立“两个文明建设一起抓”的指导思想,坚持抓精神文明建设促物质文明建设,三明市发生了令人振奋的十大变化。“脏、乱、差”面貌改变了,一个新兴的社会主义文明城市出现了。受到中宣部、团中央等赞扬,福建省委、省人民政府把全省唯一的一面“精神文明,大放光明”的锦旗授予三明市。
全市在十个方面发生的变化是:
一、解决了住房难:为了解决一些居民长期住“工棚”问题,市里成立房地产公司,实行统一征地、统一设计、统一施工、统一供应三材、统一分配住宅的
“五统一”办法,贷款建商品房与各企业(单位)自筹资金建房相结合。近三年共建住宅50多万平方米,人均住房由原来2.8平方米增至6平方米。
二、解决行路难:用于道路建设的总投资相当于十年动乱期间的1.9倍,修建了20多条对市政建设和人民生活有重大影响的道路和下水道工程。今年共集资42万元,作为治理小街巷专款。已治理支路、小巷47条,正在治理的43条;新购客车20部,增开直达车、通宵车。
三、解决吃菜、买东西难:新发展266家集体商业和822家个体商业、饮食服务业,创办11个具有特色的综合商场,开放10个农贸市场,国营商业推行经营承包责任制,流通活了。特别是农贸市场,香菇、木耳、春笋、黄花等“山珍”和螃蟹、对虾、蛤蜊、蛏子等“海味”应有尽有。
四、解决了就业难:广开就业门路,大力发展集体、个体企事业,基本解决了就业问题。三年来,共安排劳动就业人数19,200多,因失业而引起的社会问题大为减少。
五、瞻前顾后,用水不愁:20万人口的城市,工业用水日供能力64万吨;生活用水日供能力14万吨。用水是全省最充裕的城市之一。考虑发展的需要和水质的改善,一个新的水厂和蓄水库正在兴建中。
六、文化教育事业有一个大的发展:近三年,地方财政拨款250万元用于教育,占整个地方机动财政的一半。工矿企(事)业单位用于这方面的投资约有500万元。全市中小学98所,基本普及小学、中学教育。全市有大中专正规学校10所。此外,还创办职业教育,发展电视、函授和各种类型的业余教育。全市新建扩建大小公园花圃67座,影剧院11家。
七、环境卫生面貌有很大改观:这几年各单位用于“三废”治理投资3,400万元,完成治理项目128个。人口死亡率是福建省各城市中最低的。计划生育工作连续三年名列全省前茅。绿化、美化方面也走在前列。全市林木覆盖率达85%,种植盆景花卉约30万盆,全市有大小花坛913处,花带36华里。
八、社会秩序、治安好转:去年刑事案件下降57%,治安案件下降36%,青少年犯罪案件下降22.8%。今年3月份开创第一个无重大刑事案件月。
九、党风带民风,一个热心公益、助人为乐、团结和睦的新风尚正在形成:中共三明市委向全市党员、群众发出“为党增辉,为国争光,为人民办好事”的号召。1982年下半年以来,各级领导干部为群众办了4,000多件有较大影响的好事,广大青少年做好事的多了,涌现一大批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
十、极大地促进了物质文明建设:1982年,在前两年大幅度增长的基础上,整个经济财贸战线出现项项指标超计划,项项任务都增长的从来没有过的好形势。今年第一季度,市属工业总产值比去年同期增长10.74%,企业入库利润比去年同期增长28%。社员人均收入连续三年居全省首位。
三明正朝着“政治安定、经济繁荣、精神文明、环境优美、生活方便”的工业城市这个目标,大踏步前进。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