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2阅读
  • 0回复

创业者——访六届全国人大代表安俊英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3-06-02
第2版()
专栏:

创业者
——访六届全国人大代表安俊英
本报记者 王庚南
安俊英,今年45岁,是河北保定市郊区杨庄公社东关大队党支部书记。他虎背熊腰,方脸阔额,一双炯炯有神的大眼,是个精明强干、性格爽直的汉子。
“我个人没啥好谈的。要说队上的变化,那是不假。但应归功于党的政策,没有这,我浑身是铁,能打几个钉?”安俊英对于来访的人总是这样谦虚地说。
1974年前,东关还是保定市远近闻名的穷队,80%的社员超支欠款,四分之一的社员欠款在千元以上。有一年,全大队只有一个分款户,应分22.38元,结果只兑现了10元。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给他们送来了东风。安俊英头一个搞起专业承包生产责任制,从固守在人均二分多的土地上解放出来,由单纯务农种菜,到发展工副业生产,逐步走出一条农工商、产供销联合经营的新路子。从此,奇迹出现了:1980年全大队人均收入506元。1981年增加到656元,1982年一跃为808元。一个不足百户、三百来人的队,社员有收音机103台,手表201块,自行车182辆,电扇85台,洗衣机65台,电视机79台,有一半农户买了各式各样的收录机,3户买了轻骑,41户盖了新房119间。
安俊英,就是东关大队创业的带头人。
小说《创业史》中有一段梁生宝买稻种的故事,安俊英为了把大队的工副业兴办起来,也曾风餐露宿,“踏破铁鞋”四处求师访贤,采购设备、材料,联系加工、销售,其辛苦,不亚于梁生宝,承办的事项,又远比换稻种复杂得多。他以企业家的魄力,终于在大队办起了加工工业。
就拿给北京一家洗衣机厂加工外壳的事来说吧,如果缺乏魄力,那是不敢干的。去年,他们要与这家工厂签订一项加工一万件洗衣机外壳的合同,规定配件交齐,一次付款。但这项业务需要近100吨钢材,加上其他费用,手头没有10万元是干不起来的。安俊英想工厂最后付款,说明厂方也有难处,如能先付款,这项加工任务还轮不到我们头上呢。我们虽需贷款付息,但劳动力得到了充分利用,也解决了厂方的困难,各方都有利可图。就这样,安俊英接下了任务,半年后,不仅本利还清了,50多个劳力给队上挣来5万多元收入。
还有一例。1980年,大队为扩建一座旅馆,要求附近一个住户搬迁他处,付给这户市民的三间住房5,500元搬迁费。当时,有人说这太不合算了。但安俊英想:舍不得花这笔钱,旅馆就不能扩建,当然也就谈不上增加收入。他果断地付了款。旅馆扩建后,床位由40个增加到120个,设备条件得到了改善,与国营旅馆不相上下,吸引了更多的旅客,仅一年多时间,就收入3万多元,比扩建前收入增加了一倍。
一个普通农民,不仅务农,而且做工,经商,不仅是个庄稼人,还是一个企业家,这样的事只能出现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的今天。安俊英不愧是我们时代的创业者!(附图片)
图为安俊英(右)同社员研究发展生产措施。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