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0阅读
  • 0回复

成功之路的艰辛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3-06-02
第7版()
专栏:

  成功之路的艰辛
  本报记者 王芳
掌声,热烈而诚挚的掌声,连日来,不断在天桥剧场回荡,这是我国观众对英国皇家芭蕾舞团的成功演出表示祝贺与赞誉。然而,谁曾想到,在成功的道路上,它经历了多少艰辛。
英国是个历史悠久、文化古老的国家,有着传统的舞蹈艺术,但在芭蕾舞方面却比法、意、俄起步晚。英国皇家芭蕾舞团的创始人瓦洛瓦即受教于一家俄国芭蕾舞团。为了发展英国的芭蕾艺术,1926年,她在伦敦办了舞蹈艺校。以普及票价上演古典戏剧的老维克剧院的导演贝莉斯,为她的行为所感动,破格允许艺校在自己的剧院演出。在此基础上,瓦洛瓦于1931年创办了萨德勒韦尔斯芭蕾舞团,1956年,该团获皇家特许证,正式命名为皇家芭蕾舞团。
“草创时期,舞团处境很困难”,团长莫里斯先生回忆说,“经费少,服装、道具简陋,布景是用油彩在帆布上涂抹而成的。为积攒资金,瓦洛瓦四处奔波,去说服那些对艺术感兴趣的人……”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演员们坚持“哪有地方就在哪里演出”的方针,深入城乡、兵营。在国内巡回演出的过程中,他们以顽强奋斗的精神赢得了广大人民的欢迎。
经过半个来世纪的艰苦创业,该团终于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舞蹈风格,我国芭蕾舞界人士评价说,英国芭蕾舞象俄国芭蕾那样热情、奔放,但它以优雅、含蓄取胜。皇家芭蕾舞团的舞蹈大多是俄、意风格的混合,加上英国人的气质,动作规范、严谨,偏向快速、抒情,舞蹈造型也独具匠心。
《睡美人》是英国皇家芭蕾舞团的拿手戏。这出剧由俄
国芭蕾大师彼季帕创作,二十
年代,初次到欧洲演出时,曾受到冷遇。但瓦洛瓦却以鲜见的魄力,把此剧定为舞团的奠基作。著名编导艾什顿对《睡美人》进行了大胆改编,在俄国风格中,融进了本民族的舞蹈语汇,使这出剧成为世界公认的英国味的芭蕾舞剧。1949年,该团初次访美,《睡美人》倾倒了众多美国观众,从此,舞团名声大振。
英国皇家芭蕾舞团能较快跻身于世界芭蕾的前列,在于它孜孜不倦地培养了一大批优秀演员和编导。如最早的首席舞星玛科娃·多林以及后来的芳婷、赫尔普曼,其中,芳婷可与俄国芭蕾大师巴芙洛娃齐名。近三十年来,该团又涌现了大量后起之秀,如参加访华演出的帕克、波特、科利尔、道尔、沃尔等。他们艺术造诣高,技艺纯熟,把握人物准确,表演细腻,富有神韵。莫里斯团长介绍说:“是老维克戏剧团,使我们学会了通过舞蹈,来表现戏剧演员的情感。”
英国皇家芭蕾舞团经常组织演员出国演出,博采众长,其足迹已遍及世界五大洲。现在,该团的保留剧目已达上百个,有的是以现实生活为题材,仅从来我国演出的节目《睡美人》、《乡村一日》、《滑冰》、《协奏曲》、《舞姬》便可略窥一斑。
英国皇家芭蕾舞团的演出,受到了我国观众的热烈欢迎,首席演员科利尔小姐激动地说,观众的热情使她非常高兴。她认为,“芭蕾是没有语言的艺术”,其好处就是没有语言障碍。英国皇家芭蕾舞团正是通过这无声的艺术,为我们带来了友谊,同时,也给我们以启迪。(附图片)
  舞剧《睡美人》剧照。 新华社记者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