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6阅读
  • 0回复

起用了能人 节省了能源——上钢三厂发挥技术人员作用纪事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3-06-03
第2版()
专栏:

  起用了能人 节省了能源
——上钢三厂发挥技术人员作用纪事
  本报记者 周永康
提起能源,人们很自然地想到那些乌金似的煤块,或者泉涌般的原油。然而,在上海,近年来人们注重开发一种能量更大的“能源”。每年都要耗用大量能源的上海第三钢铁厂开发了这种“能源”后,节省了能源,创造了更多的物质财富。
“岩层”被掀掉以后
来到上钢三厂,能源科副科长杨振锟滔滔不绝地介绍这个厂在节能方面所取得的成绩和今后的规划。谁会想到,这位五十刚出头的中年工程师,竟是十年动乱中的“现行反革命”。
1956年,他从北京钢铁学院毕业,跨进上钢三厂不久,就被当时的一位厂长一眼看中,把全厂轧钢加热炉节能工作的担子放在了他的肩上。正当大有作为的时候,十年动乱的狂风恶雨扑灭了他心头的火焰。
“四人帮”垮了,压人的“岩层”被掀掉了。厂党委在1978年底,正式宣布给杨振锟平反,把他调到第一薄板车间工作。这是全厂加热炉最集中的一个车间,大大小小炉子共有50多座。十年动乱,这些炉子的能耗有增无减,浪费了大量能源。杨振锟一到这里,就抓紧改造炉子。一个寒冷的夜晚,杨振锟在六号加热炉上连续工作了十多个小时,还在车间同夜班工人一起挑灯夜战。车间主任再三劝他休息,他嘴上答应腿不动,大家只好连推带拉把他送到车间办公室睡个觉。第二天清早,他又出现在炉旁的早班工人中。
不过两年的时间,7座本来烧油的加热炉和常化炉全部被改成了烧煤气,省下了大量的燃料油;30座退火炉全部装上了预热器,煤耗减少了15%……全厂各个轧钢车间,慕名而来,杨振锟毫无保留地把自己的技术全部教给大家。
在上钢三厂第一轧钢车间的值班室里,两位干部正促膝谈心。一位是技术组组长方伦锜,另一位是车间党总支副书记谢孝同。
多少年来,方伦锜工程师背着一个很重的思想包袱——商人家庭出身,父亲还有政治历史问题。方伦锜想,象我这样出身的人,入党是一辈子无望了。来到上钢三厂以后,他不声不响地把自己埋在技术资料堆中,勤勤恳恳地抓节能工作,把要求入党的念头,锁在心灵深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的知识分子政策温暖着方伦锜的心,他终于第一次向谢孝同表露出了夙愿。
谢孝同了解方伦锜的苦闷,但他也一直不敢主动地去打开方伦锜心上的这把“锁”。这天,他见方伦锜露了真情,也谈出了自己的重重顾虑。他觉得按照方伦锜的表现,早就应该考虑方伦锜的入党问题了,但过去“左”的紧箍咒束缚着自己,唯恐被人说“右倾”,因此,宁可“小心一点”。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的鼓舞下,谢孝同思想上的紧箍咒也砸碎了。
1981年底,方伦锜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实现了夙愿,他真象一团烈火炽烈地燃烧起来了。这几年,他在“一轧”二工场的三号加热炉上作了不少改进,油耗比过去降低了20%,被冶金部评为全国四座节能特等炉之一。方伦锜先后3次被评为车间、厂部和上海市冶金局的先进生产者。
“精神坑木”的支撑
中板车间的女工程师包惠钏,在炉子上“动手术”的胆子越来越大了。
1980年,包惠钏在燃油加热炉上采用了“半热滑块”的新技术,头几个月比较正常,不但油耗大大下降,钢板的产量也有提高。一天,车间里准备在这只改进过的炉子上轧制一批汽车上的大梁钢板,由于两根炉筋上滑块的接触点安排得不合理,出了事故,被迫停产。包惠钏急得满头大汗,一时想不出好办法。有人说:“这种炉子轧这种钢板没有把握,干脆改过来算了,油耗多一点就多一点。”正在外面开会的车间主任李德智,听到炉子上出了毛病,立即赶回工厂。他仔细观察了炉内情况,斩钉截铁地对包惠钏说:“失败有什么要紧,找出原因,继续搞下去嘛。”
李德智,工人出身的干部,十分懂得节能工作越深入,技术上的难度就越大,技术人员的作用就越重要。他对包惠钏说:你放开手搞,碰到困难,我们支持你;试验失败,我们来承担责任。李德智的态度,正象煤矿里一根根坚实的坑木支柱,顶着煤层的压力,保护着包惠钏的闯劲。
“加法”和“减法”
最近四年,包惠钏搞了10多项改革。中板车间里3座加热炉,都从三等炉升为特等炉。去年每吨中板的油耗又降低了5公斤。同四年前相比,油耗降低了50%以上。这里确有个“加法”和“减法”的问题。
上钢三厂这几位工程师,都是四五十岁的中年人,在节约能源方面都作出了很大贡献,也全被评为上海冶金系统的先进生产者。他们同全厂两万名职工并肩战斗,把上钢三厂的能耗“压”了下去。这家有着近70年历史的钢铁厂,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短短四年里,能耗方面发生了许多大变化:
四年前这里平均每炼10吨钢消耗的煤炭,现在可以用来炼12吨钢;
四年前这里平均每轧10吨钢材消耗的油,现在可以用来轧16吨钢材;
四年中节省下来的煤,如果用火车拉,可以装满1万多节车皮;
四年中节省下来的油,一艘10万吨级的油轮还装不下;
四年后的今天,这个厂耗用的煤、油等能源,总量比过去略有减少,而生产却增长了三分之一,正象人们所说的那样,起用能人上做了“加法”,能源消耗上就做成了“减法”。
这个厂一年上缴给国家的利润,已达4.5亿元,等于两个上钢三厂。
当人们看到上面这些发人深思的数字,一定会称颂前面提到的那几位工程师,也一定会赞美那几位积极开发“能源”的厂长、车间主任和党支部书记吧。这些党政干部中间,有的也是很有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有的并不熟悉节能的复杂技术,但他们都知道:若要降低能耗,节约能源,就必须先用好能人,充分发挥他们内在的能量。从这个意义上说,上钢三厂的这些党政领导干部,难道不正是最好的“思想工程师”,不同样是一些“能人”吗?
说到节约能源,利用能源,有人只把眼睛盯着煤、汽、油,看不到人的作用,看不到知识和技术的力量。因而在一些单位,尽管油、汽、煤都不缺,生产效果并不理想,而在另一些单位,缺煤、缺汽、缺油,但因为发挥了人的作用,生产效果反而好,上钢三厂就是属于后一种。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