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8阅读
  • 0回复

苦难何日休——在以色列侵黎一周年访贝鲁特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3-06-03
第6版()
专栏:黎巴嫩通讯

苦难何日休
  ——在以色列侵黎一周年访贝鲁特
  本报记者 俞成秀 林皎明
去年6月4日清晨,以色列军队对黎巴嫩发动大规模军事入侵,长驱北上,霸占了黎巴嫩三分之一的领土。时隔一年,当我们乘坐的飞机穿过密布的阴云在贝鲁特机场降落时,军事冲突、流血、动乱仍然笼罩着这个灾难深重的国家。
贝鲁特,黎巴嫩战争一年后的贝鲁特,表面看来是平静的。人们还记得,贝鲁特是巴解和黎巴嫩进步武装去年顽强抵抗以色列入侵军的主要战场之一,如今,各种设施已经修复,一些国家航空公司的班机在这里时起时落。旅客虽不很多,但它表明,这个城市已经同外界恢复了联系。从机场进入市区,可以看到一些被炸坏的建筑物正在修复,园艺工人在给街心花坛添补新土,修剪花木;海滨浴场上,穿红着绿的游客正在沐浴阳光。沿滨海大街,又摆起了各种各样的货摊。贝鲁特东西两区的路障已被拆除,五颜六色的汽车在荷枪实弹的士兵的指挥下川流不息。政府军的装甲车驻守在主要路口,街垒上飘着以雪松为标记的黎巴嫩国旗,悬挂着杰马耶勒总统的画像。游览贝鲁特市容,使人感到,黎巴嫩政府已经基本稳定了城市的正常秩序。
然而,战争的创伤仍然清晰可辨。断壁残墙,满目疮痍。曾经是以色列主要轰炸目标的体育场已成废墟。它使人回忆起贝鲁特去年被炸成一片火海的惨景。遭受轰炸的巴勒斯坦难民营已所剩无几,衣衫褴褛的巴勒斯坦少年,在向过往行人兜售口香糖一类的小商品。美、法、意等国的巡逻车队隆隆地开过街头。沿贝鲁特的海滨公路南下,在不足十公里的地方,就设有以色列的第一个前沿哨卡。离市区不远,在贝鲁特—大马士革公路上,以叙部队剑拔弩张地对峙着。而且,人们还能够不时听到枪炮声,德鲁兹人和长枪党民兵之间交火、绑架事件时有发生。
贝鲁特的此情此景,使人心碎。但更使人忧虑的是围绕着外国军队从黎巴嫩撤出而展开的一场政治较量和军事冲突的危险。
黎巴嫩是以色列野蛮入侵的直接受害者,黎巴嫩政府为恢复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促使以色列军队全部撤出自己的国土做了不懈的努力,最后与以色列签署了撤军协议。在5个月的谈判中,它拒绝与以色列签署和约,反对在它的国土上建立预警站,不同意由哈达德部队负责南部地区的安全巡逻等苛刻的要求,同时也作了某些妥协和让步。杰马耶勒总统表示,
“留有50名以色列士兵总比5万军队占领黎巴嫩要好。”为了解放国土,黎巴嫩不得不付出代价。黎巴嫩总理瓦赞说,“这是在目前情况下所能取得的最好结果”。黎巴嫩政府的这一抉择,得到了多数阿拉伯国家的不同程度的同情和谅解。
以色列早就应该无条件地从黎巴嫩撤出它的全部侵略军队。现在达成的撤军协议使它实现了在黎南部建立“安全区”,限制黎军在“安全区”的装备和人员,成立以色列军人参加的委员会等优先目标。即使如此,以色列仍不准备全部撤军。问题的症结在于,以色列无理把叙、巴撤军作为它撤军的先决条件。西方报刊透露,美以在协议之外达成默契,即叙巴不撤,以色列也可不撤。这实际上是以色列在美国的支持下拖延撤军的一个手段,妄图把球踢到阿拉伯半场,借此挑起阿拉伯国家的分歧,达到长期霸占黎巴嫩南部的扩张目的。以色列最近有意放出单方面后撤15公里的空气,与上述阴谋同出一源。
黎巴嫩政府在签署协议之后,正在努力争取阿拉伯国家和国际舆论的支持,希望说服叙利亚能够同情黎巴嫩的处境,尽早达成协议,以便尽早实现全部外国军队撤出黎巴嫩。黎巴嫩多数人渴望这一天的到来,但同时也感到前途渺茫,他们担心黎巴嫩从此将被肢解。
这种担心不无道理,站在贝鲁特市海滨,可以清楚地看到美国军舰在黎巴嫩近海游弋。另有报道,苏联的军事人员也出现在黎巴嫩的东部边界。两个超级大国明里暗里的争夺,多年来已使黎巴嫩人民吃够了苦头。
贝鲁特市内的烈士广场中央,耸立着一座铜铸的无名烈士像,他手举火炬,凝视前方,浑身弹痕累累,似乎象征着饱尝苦难的黎巴嫩。站在他的面前,人们发出这样的感叹:黎巴嫩的苦难何日是尽头?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