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1阅读
  • 0回复

“中国是我的家”——访六届全国政协委员沙博理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3-06-05
第3版()
专栏:

  “中国是我的家”
  ——访六届全国政协委员沙博理
  新华社记者 邹爱国
顶着初夏阵雨,我们来到北京后海的一个小院,访问六届全国政协委员、加入了中国籍的美国人沙博理。
落座后,68岁的沙博理请我们用茶。我们的谈话无拘无束,话题从他担任六届全国政协委员开始。
“担任六届全国政协委员,我很高兴,也感到很光荣。这是党和人民给我的荣誉。”他谦虚地说,“我来中国已经三十六年,也做了些工作,但这算不了什么。而党、政府和人民对我的教育却是很深的,给我的照顾是很多的。我是一个中国籍的外国人,对外国读者多少有些了解,也许在改进我国的外文出版工作方面能贡献些微薄的力量。”
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沙博理正在美国部队服役,想学习法语,但部队却要他学习汉语。就是这样一个偶然的机会,他走上了和中国共命运的道路。
沙博理说:“那时,中国对我说来既神奇又陌生,我希望知道中国的一切。大战结束后,我从军队退役,从事律师工作,朋友们建议我到中国去。就这样,在1947年4月1日,我来到了上海。”
在上海,沙博理目睹了国民党反动派的腐朽统治,结识了一批进步的文艺工作者。在他交结的朋友中,有从事文艺工作的共产党人,也有一年之后成了他终生伴侣的戏剧家凤子。他没有在中国继续他的律师生涯,但却开始了“更有意义的生活”。
“我和凤子是1948年5月16日结婚的。在十年内乱中,凤子受到了冲击。我们常说我们是‘五一六’分子。”一阵爽朗的笑声过后,沙博理说:“和进步文艺工作者的接触,使我的思想由同情革命发展到追求革命。结果在上海呆不住了,1948年9月,我和凤子来到北平。我们要求到解放区去,但是没有走成,因为那时已不必要——果然,没过几个月北平也成了解放区。”
新中国诞生了,沙博理和中国人民一样充满着胜利的喜悦。他用自己辛勤的劳动,将一本本中国文学作品翻译成英文,向世界推荐。在他众多的译著中有:茅盾的《春蚕》、巴金的《家》、赵树理的《李有才板话》、柳青的《创业史》、曲波的《林海雪原》,以及《新儿女英雄传》、《小城春秋》、《铜墙铁壁》……这一本本的译著,都倾注着他对中国执着的爱。
现在是《中国画报》社专家的沙博理,正着手编写一本中国学者对古代犹太人研究的专著。他说:“我发现我国学者在这方面作了许多精采的研究工作,他们的著述不仅涉及古代开封的犹太人,而且包括许多城市的犹太人社会。”他的这项工作得到了中国社会科学院领导同志的支持。
沙博理从五十年代初期,便迷恋上中国。正是这种对中国的深情,使沙博理在1963年怀着赤诚的心,向中国政府提出申请,要求加入中国国籍。他说:“中国为世界、也为我本人做了那么多的事,我非常希望成为这个伟大社会中的一员。”不久,周恩来总理签署的批准书送到他手中,他高兴得彻夜难眠。
沙博理说:“加入中国籍,对我是个极大的鼓舞。作为一个中国人,我要更好地为中国服务。这次我当了政协委员,更要发挥我的作用。我是搞文化宣传工作的,许多人为中国和西方文化交流做出了贡献,我也希望在政协内外为这一工作继续奋斗。”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