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8阅读
  • 0回复

金色的事业——记全国人大代表、招远化工厂副厂长陈开明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3-06-06
第2版()
专栏:通讯

  金色的事业
  ——记全国人大代表、招远化工厂副厂长陈开明
  本报记者 陈勇进
山东省招远化工厂是个规模不大的县办厂,职工绝大多数是农村户口。刚建成投产的1971年利润为19,400元,去年纯利润达到460万元,比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一年翻了两番多。招远县的粮食单产在化工厂建成第一年,是304斤,随着化工厂的磷肥产量逐年增多,去年粮食单产达到879斤,也几乎翻了两番。
熟悉这两个“翻两番”过程的人,都钦佩化工厂副厂长陈开明在开创这场“金色的事业”中所起的作用。
1967年,陈开明从华东化工学院毕业后,来到招远县筹建化工厂。
那时,招远农民一年的口粮只有300多斤。县委的同志怀着极大的希望,对陈开明说,化工厂一定要建起来,有了化工厂,就能把附近的金矿的尾砂生产成硫酸。有了硫酸,就能生产优质磷肥。有了磷肥,就有条件大幅度地提高粮食产量。
陈开明被说得热乎乎的。他带着23个农民干开了。吃的粮食,是农民们从家里背来的玉米面,菜是咸菜和盐水白菜。这还不是最苦的,最苦的是他从书本上学到的东西有些用不上,有些行不通了。于是,不管在本地、外地,他碰到问题都要向行家问个究竟。只要能找到的资料,他都找来学。他在设计一个160千瓦的电炉时遇到难题。这个戴着深度近视镜、白天走路有时还跌跤的人,竟在夜间骑着自行车到一个金矿向电工师傅请教!
整整三个月,他请教了20多个行家,翻阅了化工、机械、电器、仪表、建筑工程等方面的300多万字的资料,攻破了上百个难题,才拿出了招远化工厂的建设方案。又用了10个月的时间,硫酸车间建成了,速度比同类工程缩短了半年,资金节省了5万元。
这一年,化工厂生产出了磷肥1.5万吨。当时的县委书记对陈开明说:我们县有85万亩土地,普遍缺磷。他要求化工厂一年生产磷肥3万吨。
陈开明琢磨:磷肥增产,最大的障碍是球磨机磨不出那么多矿粉来。陈开明了解到,那些大的磷肥厂的球磨机,都有风扫磨这个装置,有了它,3万吨磷肥就有指望了。陈开明托人到处找资料。3个月后,新设备安装上了。这一年,招远化工厂的磷肥产量达到了5万吨。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招远县农业生产迅速发展。要适应这个形势,化工厂的磷肥产量还要加倍!这就需要建立一套年产2万吨硫酸的新系统。这对陈开明来说不是难事,然而陈开明想的是如何创新。1980年,他采用低温触煤,高效热能交换器等新工艺,使硫酸的年产量增长到3.5万吨,磷肥的产量增长到了10万吨。但他还不满足,他要在综合利用上找出一条新路子:建造一台小硫酸中压废热锅炉。在试验中,连续发生了两次爆管事故。为了找出爆管的原因,他爱人病倒住院,他也顾不上去多看。经过陈开明坚韧不拔的努力,我国第一台综合利用小硫酸能源的中压废热锅炉终于投产了。很快,这个项目被推广到全国。
1978年以来,陈开明试制和改造的十多项产品中,有两项生产能力居于全国第一位。
治理“三废”开始时,陈开明采用外地的二级复喷复挡工艺,回收率只达到80%左右。后来,他和职工一起钻研,采用新工艺使二氧化硫的回收率达到97%,还节省投资5万元。
化工厂回收二氧化硫,生产了保险粉;回收了磷肥氟气,生产了“907”农药和氟硅酸钠;利用保险粉母液,生产了含氮过磷酸钙等,工厂治理“三废”投资72万元,而创造的价值,却是1,008万元。
磷肥给贫穷的招远县带来了金色的生活。于是,招远的许多干部和群众,把陈开明开创的事业,称为“金色的事业”。(附图片)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