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3阅读
  • 0回复

不白——白不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3-06-06
第8版()
专栏:

  不白——白不
  吕远
这个题目语意含混,而且读来别扭,但却无可更换,因为这是一个客观存在。
小时候跟父母到别人家里作客,看到糖果点心总想着凑过去,但父母总把我拉开,没人时小声对我说:“要讲规矩,不要白吃人家的东西!”这个“不”能“白”吃人家东西的规矩,似乎就是一种道德规范,几乎统治了我整个青少年时期。参加革命以后,通过学习,知道那是带有封建礼教色彩的东西,渐渐不大崇信了,代之而信的“规矩”,则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那比“不白”吃人家的东西,道德水平高得多了。到了六十年代以后,特别是“文化大革命”开始以后,要求人人作到事事时时都要“忘我”甚至“无我”,但事实上很难作到,多数情况下,我还是恪守着第二种规范。至少,不属于自己的东西,总是不会去白吃或白拿的。想不到人到中年以后,这个“规矩”越来越“疲软”,简直有点招架不住了。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一种新的“规范”在不知不觉中滋长蔓延,常常听到不少年轻人在说:“干吗不吃?不吃白不吃!”“干吗不拿?不拿白不拿!”而且不只是青年人,年纪大的人也开始这样说,不仅这样说,还真有人这样作。单位里的一些杂物、家具甚至设备,不知怎么就消失了,有些下马的厂矿居然能被哄抢一空,甚至农民的满车西瓜也能在光天化日之下被群起而“白吃”之,真是有点“物极必反”,白吃白拿也成为一种“道德”了。
前年冬天一个深夜,我在西单等车,路边有两个等车的女青年在说话,说到激动处,我听见其中一个人大声说:“那当然,不骗白不骗!……”我当时大吃一惊,难道连骗人也成了一种可以公然宣讲的社会道德了吗?那天夜里久久无法入睡,老是想着狼藉的瓜车、破烂的厂矿和两个女青年的模糊面庞,心里感到说不出的压抑。天亮时忽然清醒过来:这毕竟是个别现象,并不代表本质,何必这样杞人忧天?于是也就安之若素了。
今年年初,因为工作需要,到南方走了一些地方,常常看到大饭店里座无虚席,其中虽然也有外宾,但多数都是“内宾”的宴请。圆桌一席,动辄三五百金。而且总不止一桌,上下领导均要出席,主客之外尚有陪客,今日你请,明日他请,来时先请,走时再请,于是酒店里觥筹交错,食客盈门。有些单位的负责人据说很少在家吃饭。与外宾谈判,应酬是难免的,但与“内宾”往来,反复宴请则完全不必要。何况这些宴席都是人民掏钱,大部分出席者都是“白吃”的,我坐在那里总有一种犯了“不要白吃人家东西”规矩的感觉。名酒名菜摆在面前,又使我体味到“不吃白不吃”那种奇异的心理。我在想,这满座食客未必都是认为必须这样白吃的,但“不吃白不吃”,也就应声而来了。何况又都是“工作需要”、“一方代表”、“敬意”、“礼貌”、“关系”,负责接待的同志曾告诉我:你想不白吃都难。但如果全国人人都以“不吃白不吃”的道德观吃起来,那每天就要吃掉山一样的鱼肉,喝掉河一样的酒浆……想着想着,我从圆桌边直起身子,仿佛听见四面八方传来千万张嘴的咀嚼声,我隐隐感到祖国大地在咀嚼声里逐渐变薄,逐渐萎缩……
这当然是我的胡思乱想,因为能到酒店和饭馆去参加宴请的终究是少数人。但是,要改变“不吃白不吃”这种“流行”观念,还就得从这少数人开始作起。如果我们各级组织、至少是自己人的活动和往来,尽量俭朴,把钱省下来为民造福,后人民之乐而乐,我们的国家就会强盛得快一些,人民就会富足得早一些。那种“白不主义”的思想和行为恐怕就会少一些。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