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6阅读
  • 0回复

比翼齐飞——访六届人大代表、青年农民杨小运、黄汉涛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3-06-07
第3版()
专栏:

  比翼齐飞
  ——访六届人大代表、青年农民杨小运、黄汉涛
  本报记者 龚达发
他们刚从飞机场乘车来到住地,没有来得及整理行装就与记者交谈起来了。憨厚纯朴的大个是最先超售万斤粮的湖北应城县农民杨小运;机灵利落的小个是杨小运的竞赛对手、湖北安陆县农民黄汉涛。
话题是从他们之间的竞赛开始的。
1981年10月,杨小运带头超卖万斤粮的事迹传遍祖国大地,激动了千千万万人的心,也冲击着青年农民黄汉涛的心。黄汉涛回忆起当时的心情,兴奋地告诉记者:“杨小运和我都是八十年代的农民,更有趣的是我们还是同一年生的”,“1957年。”杨小运补充说。黄汉涛接着说:“那时我想,杨小运敢于带头超卖万斤粮,为什么我不能?归根到底,是杨小运的爱国热情比我高。”
从孩提时代起,黄汉涛就常听老人说:“财是下山的猛虎。”那时他不想“发财”,也不想出头冒尖。1981年,他家超产粮1.6万斤,可是只卖了6,000多斤,怕卖多了第二年又加任务。和杨小运一比,思想开了窍。他和父亲一商量,把剩下的一万多斤粮食全部卖给了国家。接着,他又挨家挨户宣传杨小运多卖粮作贡献的事迹,很快,这个只有12户社员的生产队又卖粮六七万斤。
这时,一个新的愿望在黄汉涛心中萌发:和杨小运挑战,比一比谁的责任田种得好,赛一赛谁对国家的贡献大。他的具体条件是明年(1982年)超售粮食2万斤,农副业总收入超万元。
挑战书在《孝感报》、《湖北日报》先后登载了。杨小运看到报纸后重新修订了生产规划,并公开在报上应战。从此,两个相距百里的青年农民火热的心想到了一起,一场紧张的对手赛展开了!
“规划归规划,不干成空话”。这是黄汉涛挑战书中的话。这一对青年农民有从老一辈身上继承来的实干精神,又努力学习老一辈所没有的科学知识,一步一个脚印地苦干着。鸿雁传书,传递着你追我赶的信息,交流着互相鼓励的真情挚语。这一年,竞赛双方都夺得农业大丰收。杨小运向国家交售粮2.4万斤,超售15,000多斤,比上年增加25%,全家人均纯收入达1,104元。黄汉涛项项指标超规划,超卖粮食2万斤。这一年,他们所在的生产队也迅速由穷变富,杨小运所在队人均收入508元,黄汉涛所在队人均收入580元。
1983年初,他俩双双被评为省特等劳模。在省劳模会上,他们在一起交流经验,制订新的规划。他们有个共同的想法:一人富不算真本事,全村富才最光荣。杨小运在鞭策自己:我们队的人均收入还没有黄汉涛所在队高,我还要加倍努力,把所有的农户都带起来。为了大家共同富裕,杨小运不知花费了多少心血,帮助周围的社员广开致富门路。全队20户,他先后给18户传授科学种田技术,支援物资和资金。
黄汉涛学习杨小运带领全队共同致富的精神,挑起了生产队长的重担。为了迅速发展专业户、重点户,他带头承包了两口离村最远的鱼塘。队里有两户社员发展生产有困难,他帮助借钱买来1,000只良种鸡,分头喂养。又与公社兽医站联系,为他们签订了防治鸡病的合同。今年,他们队已经有8户养鱼、养猪、养鸡的重点户,致富的路子更宽了。
说到这里,杨小运告诉记者,现在农村各种养猪、养鸡、养牛专业户、重点户迅速发展,但防病治病跟不上,常常大批死亡家禽、家畜,给农民带来很大损失。去年,他们两家分别死了三头猪;去冬今春,黄汉涛所在管理区死了100多头牛。临行前,乡亲们千叮咛万嘱咐,要他们一定在人大会上呼吁加快发展科教事业,呼吁科技工作者多下乡指导农民致富。
临别,他们表示很希望同全国的农村青年来一个大竞赛:比一比谁的责任田种得好,赛一赛谁对国家的贡献大。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