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0阅读
  • 0回复

不痴难成才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3-06-10
第8版()
专栏:

  不痴难成才
  李昂
癖,大抵是一种痴迷心境。据《晋书·杜预传》记载,晋武帝朝中的三位大臣杜预、王济、和峤,就各有不同的癖:“预常称‘济有马癖,峤有钱癖’。武帝闻之,谓预曰:‘卿有何癖?’对曰:‘臣有左传癖’。”
看来所好不同,不迷这,就痴那,但“钱癖”使人迷钱忘义;“马癖”使人耽于嬉戏;唯有“书癖”,促人好学多思。
请看罗健夫:他,走出新华书店,登上公共汽车就看书,往往来时想不起到站,坐回去又忘记下车。半夜进厕所,边思考工作边脱上衣,及至发现衣服没处搁,才猛然想起这儿不是宿舍。他,常常连续三天、五天、七天,一头扎进工作室,饿了啃块馍,渴了喝口水,困了在地板上躺一会儿,夜以继日,埋头不息……
再看蒋筑英:他,家住在长春的风景区南湖附近。他的两个孩子多少次向爸爸提议,周末全家人到南湖玩一趟。爸爸答应了,却一再推延,直至病逝也没能如愿。他,一心痴迷于祖国的光学事业,每天清晨五点左右就起床,一直忙到夜里十点左右,年复一年……
其实,我国古代学者早就留下关于“痴迷而成才”的论断,诸如“好之不如痴之,不痴不成才”。“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历史上多少为中华崛起而献身的有志之士,也都有这种痴迷心境。不久前,看过一篇记述昆虫学家洪式闾痴迷于科研事业的散文,题目是《科学美景胜西湖》。说洪式闾教授住在杭州十几年,竟没有游过西湖。作者感慨地说,明代的文学家张陶庵写过一篇著名的小品文,记载他曾经冒雪乘舟游西湖,一到湖心亭,却见早已有人在亭里饮酒赏雪。归途中,舟子对他说:“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痴于游山玩水,自古到今是很不少见的。但只因世界上有了痴于事业的人,才有造福于人的事业,才有灿烂的人类文明史。有抱负的人,谁能不厌弃前者而敬慕后者!
伟大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有诗云“……傻瓜傻瓜,能救中华。”我们每一个活着的人都应该学做罗健夫、蒋筑英那样的“傻瓜”,在各自不同的岗位上,痴迷于我们所从事的事业。这自然不是在提倡不顾及生活和休息,而是如皮埃尔·居里说的:“我们必须吃、喝、睡觉,必须玩乐、恋爱,接触生活中最甜蜜的东西。但是不应该受它们的支配。同时,除去这些以外,在我们可怜的头脑里占优势的,必须是一个终身全力追求的理想。”一个人生活的中心是什么?我们毕生的精力应该痴迷于什么?我们生命的年轮应该围绕什么来旋转?这一切无疑是值得我们深思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