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3阅读
  • 0回复

市场“包公”——记湖北沙市解放路义务物价检查组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3-06-11
第3版()
专栏:

市场“包公”
——记湖北沙市解放路义务物价检查组
本报记者 龚达发 本报通讯员 何守本
一天清晨,沙市解放路五一饮食店门前围满了人。一位顾客高声喊道:“汤里有煤渣!”说着就要把碗里的米粉往锅里倒;店里的营业员“严阵以待”,一场冲突就要发生。
这时,只见一位手提菜篮的老人拨开人群,拦住倒米粉的顾客,并对营业员严肃指出:“供应饮食既要份量足,也要讲卫生。汤里有煤渣,就应掉换。”营业员感到理亏只好换了。熟悉的人说,这就是我们的义务物价检查员。他们天天生活在群众之中,时刻维护着消费者的利益,他们的事迹,多着哩!
解放路是沙市闹市区,有商业服务网点200多个,农贸市场个体商贩更是数不胜数。少数经营者不注意提高服务质量,在消费者身上打主意。市里虽然多次进行大规模物价检查,但效果不大。群众批评说:检查一阵风,过后一场空。1980年,街道组织了10名“管得宽”的退休工人和几名干部、居民代表,建立起义务物价检查组。上级领导对他们说:物价不稳,群众不满。搞好物价检查可是关系到社会安定的大事!党和人民的信任给老人们无穷的力量。为了搞好物价检查,他们出门三件宝:钢笔、记录本、物价手册,有的还随身带着旅行秤,走到哪里查到哪里,在哪里发现问题就在哪里解决。逢年过节,检查组更是活跃,所有的商店、饮食店、菜场都要查到。仅1982年以来,他们就对所辖区内商业网点查了近2,000次。
有人说,这些老人心里有一杆秤。哪家商店变相涨价,哪家菜场短斤少两,哪家饮食店卫生搞得差,都逃不过他们的耳目。一次,罗以鑫等人在三中饮食店检查,发现该店卖出的油饼每个只有2两2钱,份量不足;而卖给熟人的每个重四两,又大大超过标准,原来,他们克扣生人讨好熟人。检查员毫不客气地提出了批评,并当众罚了款。在场的群众高兴地说:你们真是铁“包公”!
检查物价时常会“坐冷板凳”,遇到这种情况,检查员们首先想到的是向人民负责,迎着困难上,决不绕道走。王凤珍、袁本英等人在检查中发现馄饨普遍份量不足,个数不一。饮食店说,是压面厂做的皮子规格不一,份量不足;压面厂却说,面粉厂出售的整袋面粉重量不足,如果按规格做厂里要亏粮。几位老人又来到面粉厂检查,果然是由于自动磅秤失灵,操作工人责任心不强所造成的。他们要求厂里解决,可是厂里以种种理由进行搪塞。物价检查员毫不气馁,一方面经常到厂检查,一方面向市领导反映,得到市长的支持,面粉厂终于修好了磅秤,加强了管理。从此,馄饨份量不足的问题得到了妥善解决。新风味食品店从外地购进一批青丝菜供应市场,物价员在检查时发现一斤装的袋子实际只有九两。店里说这是外地包装的,我们没有责任。可是,检查员还是不放过,一再要商店与厂家联系,直到厂家承认错误,补足份量才让销售,避免了消费者的损失。
物价检查组的同志自觉维护消费者利益,可也不把经营单位当成对立面,始终坚持以帮为主,促进经营单位执行好物价政策。宝塔河饮食店经营的糍粑质量差,还亏粮。73岁的义务物价员盛旬文老人分析主要是技术不过关,便亲自到市饮食公司学习做糍粑的技术,然后又到店里传教,使他们很快掌握了技术,生意也逐渐兴隆起来。荆江饮食店是郊区社队办的,由于管理不善亏钱亏粮,有时只好打顾客的主意。冯重凤老太太连续6次上门查原因、堵漏洞,帮助建立起采买、保管、领料、盘点、核算等一整套规章制度,使企业很快有了转机,营业额逐渐上升,职工收入也随着增加。店里负责人说:“碰到冯姨妈这样热心肠的检查员,你就是一块铁也要起变化”。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