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4阅读
  • 0回复

匡亚明、刘丹、李曙森、屈伯川联合建议 加速建设一批综合性重点大学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3-06-11
第4版()
专栏:

匡亚明、刘丹、李曙森、屈伯川联合建议
加速建设一批综合性重点大学
本报讯 《中国教育报》6月9日刊登南京大学名誉校长匡亚明、浙江大学名誉校长刘丹、天津大学名誉校长李曙森、大连工学院名誉院长屈伯川4位老同志联合署名的文章,建议加速建设一批综合性重点大学。
文章认为,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特点是学科高度分化和高度综合,世界各国一些知名的高等学校几乎全部是综合性、多科性大学。我国现有高等学校主要分为文理科综合大学、多科性工学院、单科学院。现在看来,这种学校设置不完全符合科学技术发展的规律,不完全适应高等教育发展的趋势,就培养人才来说,也不是最有效、最经济的。
文章指出,我国高等学校目前已出现向综合性、多科性发展的三种形式:一是多科性工科院校增设一些理科和少数文科专业,向综合性、多科性(有所侧重)的大学发展,如清华大学、华中工学院、上海交通大学、天津大学、大连工学院等。二是有些大学开展校际协作,走向联合,如浙江大学、杭州大学、浙江农业大学和浙江医科大学四校已成立校际协作委员会,准备走向联合。三是一些新建的大学,如西藏大学,是多科性、综合性的大学。文章认为这些趋向对加速发展高等教育、培养高级人才是有好处的,是符合科学技术和高教发展规律的,应予肯定并加以提倡。
文章建议,从全国700余所高等学校中,选出几十所基础较好、师资力量较强、教学质量和科学研究水平较高,既能培养质量较高的大学本科生,又能培养合格的硕士、博士研究生,规模也较大的院校,作为高等教育建设的战略重点,列为国家重点建设项目,增加投资,增建校舍,添置图书和现代化设备,推动这些学校迅速地扩大本科生、研究生招生人数和开展科研工作。预计到1990年以前的七八年中,这几十所大学将能培养几十万高质量的各种本科生、几万名硕士研究生和几千名博士研究生,还能培养一大批相当于大学教授水平的各种学术带头人。这不仅将为九十年代的经济建设输送人才,且可为全国其它高等学校提供高水平的师资,为九十年代我国整个高等教育大发展打下深厚基础。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