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8阅读
  • 0回复

归功于党的中医政策——访逆境中取得成绩的中医副教授巫君玉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3-06-11
第4版()
专栏:

归功于党的中医政策
——访逆境中取得成绩的中医副教授巫君玉
本报记者 王钟人
中医巫君玉遭到“文化革命”旋风的横扫之后,忍受了13年的巨大政治压力,在工作中取得突出的成就。今年初,他被聘请为北京第二医学院的副教授,登上了高等学府的讲台;被任命为北京市鼓楼中医医院院长;接着,又被选为北京市人大代表,真是“三喜临门”。记者请他介绍自己成功的经验时,他谦逊地摇摇头,“个人没什么好谈的。我是党一手培养起来的人民医生,始终相信党,这就是我在任何逆境中不虚度年华的力量源泉。”
巫君玉是江苏无锡人,今年五十四岁。自幼家境贫寒,在药店当过学徒,以后立志学医。他先后拜过两个中医老师。为了熟习药性,他咬尝过的中草药,大约有300多种。1946年,17岁的巫君玉第一次在乡村挂出了私人行医的牌子,开始为家乡的农民治病。解放以后,他被选为无锡县第二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被任命为区卫生工作者协会副主任,1954年保送到北京中医进修学校深造。他以优异的成绩毕业,分配到卫生部直属第六医院,任中医科负责人。
正当巫君玉大展宏图之时,他遭受到沉重的打击。1966年9月,他被扣上莫须有的罪名“罢了官”,全家被押送回原籍。他想,个人的遭遇算不了什么,遗憾的是,自己为之奋斗的医学事业受到不应有的损失。他没有被这意外的猛击打倒。年过四十的巫君玉到家乡后,经常长途跋涉,从无锡到苏州灵岩山挖寻中草药为农民治病。他谨记老师的嘱咐:医生应该有“大慈恻隐之心”,如果有患者求医,不问其贵贱贫富、怨亲善友,不看其幼小年迈、愚智妍媸,都一视同仁,详细诊断。所以,他不分白天黑夜,不计报酬薄厚,足迹所到之处,留下了医德高尚的美名。巫君玉回乡的十多年,除了为数千人免费治疗疾病以外,还写了三十多篇学术论著。近几年,这些论文陆续在一些医学杂志上发表了。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拨乱反正,正本清源。巫君玉看到1978年8月6日《人民日报》刊载的《要认真落实党的中医政策》一文后,对党的中医政策更加充满信心,他写信给党报,要求落实政策,受到有关部门的重视,很快解决了问题。1979年10月,巫君玉终于回到了阔别13年的首都。当组织上问他对工作和生活的安排有什么要求时,巫君玉说:“岁月不等人。我是人民医生,不能离开病人,请批准我上门诊。”领导根据他的要求,批准他每周上两个半天门诊。事实上他除了担负领导职务和繁重的教学任务外,几乎天天都在上门诊。现在,巫君玉当了市卫生局副局长。在他走马上任之前,记者去访问他,他说:“告诉你一个新情况,昨天接到北京市政府的任命,要我去做市卫生局副局长工作,这是党对我的培育和期望,我一定要通过自己的工作,把党的温暖、社会主义的温暖送到每一个病人的身上。”(附图片)
巫君玉在门诊为病人诊治。
本报记者 卢传友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