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2阅读
  • 0回复

计算机帮了棉农的大忙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3-06-12
第5版()
专栏:

计算机帮了棉农的大忙
陆秋莹 王志平
1982年秋天,齐鲁大地一片银白,传出棉花大丰收的喜讯。但是,聊城农民却向党中央写信报忧:卖棉难!同样的忧虑也从河北、河南、陕西、湖北等地传来。
这可不是一般的难啊!随着农村生产责任制的落实和不断完善,广大棉农的生产热情,火一样地爆发出来,我国棉花产量从1979年开始,每年以17%的速度递增,1982年一举突破7,000万担,创历史最高纪录。山东地区推广棉花良种,变化尤为突出,棉花产量从400万担跃增到1,800万担,产量翻了两番多。可是,棉花的收购方式却由过去的以队交棉变成了以户交棉,全国20万个交棉队变成了600万个交棉户,压在每个棉花收购站的任务无形之中猛增40多倍。同时,棉花的收购手续却依然如故,毛重、皮重、水分、等级、长度的不同以及超购价、奖励价等等演变出30多种收购价格。尽管全国2万多个收购站采取了多种方式加强收购工作,每天长达20个小时,棉农排队三五里、等上二三天还是常有的事。一些人不得不在卖棉花的担子里捎上了锅碗瓢盆。
党中央获悉这些情况后,作出了一定要努力解决“卖棉难”的重要指示。
也就在这时,中国计算机服务公司把带有软件,即编好程序的TI—59型计算机送到了山东德州地区使用。这种计算机小巧玲珑,托在手掌上即能操作,再配上一台打印机,便是一台非常适用的棉花收购计算系统。只要将编好的程序输入,再依次将所交售棉花的品级、重量等有关数据一一打在键盘上,即可在30秒钟内吐出一条印有棉花重量及金额的单据,并且做到准确无误。特别是每天收购结束后,只消用半分钟便可立即算出当日收购累计总额和分等级、分公社的各项具体数据。在过去,为了结清这些每日上报的综合汇总表,忙碌了一天的收购人员还要继续熬到深夜。这种棉花收购系统操作简单,一个初中文化水平的财会人员,只要经过半个月的学习即能熟练操作。
1982年中国计算机技术服务公司送到山东农村的近百台计算机普遍受到欢迎。初夏的一天,当我们来到山东陵县西关棉厂采访时,财会人员兴奋地告诉我们:“现在不是收购季节,只偶尔有人交来几车棉花,但是就这一二张单据的结算,我们也愿用计算机而不用算盘了。”
去年秋天计算机刚使用时,一些人持怀疑态度,棉厂也准备了两套人马,准备万一计算机不灵时再用老办法。可经过一年来的使用,计算机以它的简捷、便利、神速、精确,使广大收购人员心服口服。计算机这个几年前连城里人都觉得稀罕的“洋玩意儿”,已成为棉花收购站不可缺少的有力工具。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