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4阅读
  • 0回复

尾尾鱼苗入潭江 增殖全靠人培养 新会县水产资源逐步回升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3-06-13
第3版()
专栏:

尾尾鱼苗入潭江 增殖全靠人培养
新会县水产资源逐步回升
本报讯 记者江世杰、通讯员徐英杰报道:3月中旬,记者在广东省新会县潭江上看到,拖网作业的渔获物中,鳊、鲤、青等鱼都明显地可分为大、中、小三种规格。省、县水产工作者认为,这是新会县三年来三次向潭江投放鱼种,开展人工增殖,使水产资源逐步回升的有力证明。
潭江是珠江水系的入海河道之一,在新会境内形成10万亩水面。这里饲料充足,鱼类资源十分丰富,有名贵鱼种20多个,历来是沿江9个渔业队2,000多渔民的主要作业场所。过去,由于滥捕使资源遭到严重破坏,到1979年,年捕捞量已由最高的2.7万担降到8,000多担,有些名贵鱼种几乎绝迹,9个渔业队共欠国家贷款30多万元。
1979年以来,新会县把潭江水产资源增殖列入了议事日程。从1980年到1982年夏天,水产部门先后3次投放鳊、鲤、青等经济鱼类种苗312,500万尾,同时采取有力措施加强渔政管理:县人民政府相继颁发了关于潭江水产资源繁殖保护规定和奖惩规定,成立了渔政站,配备了人员、船只,严肃处理毒鱼、炸鱼人员和违规作业船只,没收严重破坏资源的网具,这样一来,经济鱼类的可捕量明显增加,大批改行、上岸的渔民重操旧业。目前沿江捕鱼小艇已达630多只,比人工增殖前增加一倍以上。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