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1阅读
  • 0回复

逝后空余挂剑情——记岩波与郭老的友谊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3-06-13
第7版()
专栏:友谊之花

逝后空余挂剑情
——记岩波与郭老的友谊
田家农 张云方
在日本岩波书店成立七十周年之际,一个由该书店会长岩波雄二郎率领的代表团应邀来我国访问,这不禁令人回想起这家书店的创始人与郭沫若同志未曾识面却结为知己的轶事。
1955年,郭老率团重访阔别了十八年之久的日本。此行的重要日程之一,就是访问岩波书店,并前往祭扫岩波书店创始人岩波茂雄之墓。当时,郭老见到岩波茂雄的孩子岩波雄二郎,百感交加,挥笔题下这样一首诗:“生前未遂识荆愿,逝后空余挂剑情;为祝和平三脱帽,望将冥福裕后昆。”
这里,郭老借用了古代季扎挂剑的典故,比喻他与岩波茂雄的深厚友情。岩波茂雄先生是中国人民的真正朋友,他致力于中日友好事业,反对帝国主义列强侵略中国,并曾为支持中国革命而慷慨解囊。岩波理解中国,首先是从理解孙中山开始的。他极其推崇孙中山,连办公室里都挂着孙中山的照片。1935年,茂雄赴欧途经上海,由内山完造介绍,与思慕已久的鲁迅晤面,两人一见便成至交。一年后,鲁迅不幸去世,茂雄悲痛万分,从店中抽出1,000日元,汇给了许广平,以表悼念之情。
岩波茂雄与郭老的友谊,可追溯到本世纪三十年代。当时,茂雄从书报中已了解郭老,但未晤其面,郭老则尚不知茂雄。《岩波茂雄传记》中这样写道:郭先生是那么博学多才,不仅在研究金文甲骨、古代历史上独树一帜,而且笔走龙蛇,字美章华。当然,更令人敬重的是他的爱国情操。这段记述说明,茂雄和郭老的友谊是建立在志同道合基础之上的。据茂雄之子回忆,郭老在日期间,尽管常到岩波书店选书,但母亲未见他们之间有过什么言谈交往。给他留下深刻印象的倒是,父亲以素不相识者的身份,在自己主办的《思想》刊物上,大量地介绍郭先生的著作。这也许就是郭老诗中说“生前未遂识荆愿”的缘故吧!
郭老同茂雄友谊的进一步加深,是在郭老重返祖国之后。1937年郭老回归祖国,留在日本的妻子和五个孩子在政治上、经济上都处于极端困苦的境地。就在安娜(郭老的妻子)被日本宪兵带走、一家人走投无路之际,茂雄专程赶到须和田,他在看望了郭老的孩子之后,对郭和夫(郭老的大儿子)表示,孩子们上学和家庭的费用都由他来负担。在当时,供五个孩子读书是何等不容易啊,何况还要蒙受“通敌”、“卖国”的罪名呢?然而,茂雄毫不犹豫地承担了这付重担。后来,郭老的大儿子从京都大学毕业,领到第一份工资时,特地给茂雄先生买了一条领带。茂雄拿到领带后,老泪纵横地说:他总算尽到了心愿,让孩子完成了学业。对此,郭老语意深长地对孩子们说:“知遇之恩不能舍,哺育之情不能忘”,教育孩子为中日友好贡献力量。
岩波茂雄出身于日本长野县的一个农民家里,十五岁丧父。可能是家境贫困的缘故,茂雄从小异常刻苦。中学时,他辗转到东京,先入日本中学,后进第一高等学校。但社会与人世的不平折磨着这个憧憬自由、美好的青年,他中途辍学,转而攻读起哲学来。正是这种身世、志向与追求,奠定了他与郭老友谊的牢固基础。茂雄常说:“与君子交目清心怡,与小人交目浊日短”。他是把与郭老的交往看作无比圣洁和赤诚的。据回忆,郭老回国后和茂雄有过书札来往。郭老致茂雄的信中,曾引元稹的《早春》诗句:“冰消田地芦锥短,春入枝条柳眼低”,寄托自己对新中国的希望。茂雄则引王昌龄的绝句答道:“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表示对中国友人的一往深情。但是很可惜,这些书札都焚于战火,而今只能听老人们口中转述了。
岩波茂雄没有能够看到新中国成立,也没有等到与郭老相逢,1946年就与世长辞了。逝世前,他留下遗嘱,要孩子们把岩波书店每月出版的各种书刊分别赠给中国五个单位,还要他们到中国去看看……。1955年,当郭老把一束鲜花献在茂雄墓上时,他热泪盈眶:摔罢瑶琴凤凰寒,子期不在对谁弹。老友,安息吧。郭老喃喃地说。
茂雄的孩子们没有忘记父亲的嘱咐,不仅担当起给中国寄书的任务,而且同郭老的一家保持着更加密切的联系。1967年,茂雄的孩子雄二郎访问北京,郭老将十二年前赠岩波一家的诗改动了两句,重新挥毫,题赠雄二郎道:“生前未遂识荆愿,逝后空余挂剑情;万卷书刊发聋聩,就中精锐走雷霆”。雄二郎深情地说,郭老立意于勉励我们书店的工作,我们决不辜负前辈的热望,一定为日中友好再发新力。(附图片)
郭老挥毫题赠雄二郎 傅旭插图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