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3阅读
  • 0回复

访布莱希特故居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3-06-13
第7版()
专栏:

访布莱希特故居
陆颖华 胡建中
今年是德意志民主共和国著名戏剧家布莱希特诞生85周年。对于爱好戏剧的中国人来说,布莱希特这个名字并不陌生。他的剧作《迦利略传》曾于1979年在北京成功地演出,受到广泛的注意和欢迎。
初春,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我们在作家谢尔纳夫妇陪同下,有幸参观了布莱希特在柏林的故居。它位于首西大街125号,大门口的铜牌上写着:布莱希特从1953年至1956年在这儿居住。
1898年,布莱希特出生在德国一个叫奥格斯堡的地方。1928年他30岁时,写了一部揭露资本主义社会的戏剧《三毛钱歌剧》,使他第一次获得了世界声誉。1933年因反对纳粹政权,被迫流亡国外,先后在丹麦、瑞典、芬兰、美国、瑞士等国居住,1948年回到德意志民主共和国,直到逝世。
故居是一座三层楼房。二楼有一套三间房子,就是布莱希特生前居住的地方。较大的两间,一是书房,一是工作室。最里一小间是卧室,一张床就占去了房间的大部分地方。1956年8月14日,布莱希特就是在这张床上停止了呼吸。
书房有三千多册图书,七个书架上放得满满的。工作室里也放着许多书,窗前一张木桌,桌边放着一架打字机。工作人员告诉我们,这儿就是布莱希特写作的地方。他常常紧张地工作一段时间以后,休息片刻,把沉思的目光转向室外的一片墓地,那儿树木葱茏,长眠着德国历史上许多著名的人物,其中就有他所崇拜的哲学家黑格尔和费希特。这大概就是他选择这个居住地的原因吧。
布莱希特是一位有政治理想的剧作家,曾在柏林马克思主义工人学校学习,之后积极投身工人运动,流亡海外时仍继续从事反法西斯斗争。他自觉地运用无产阶级革命理论指导自己的创作。多年来,他一直在探索怎样更好地用戏剧这个形式表现革命思想。在国外,他和他的夫人海伦·魏格尔还到工人聚居的贫民区去进行演出活动。在布莱希特的工作室里,我们看到了他生前珍藏的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肖像。
故居里没有太多的艺术陈设。引人注目的是,三间房里都悬挂着中国字画。外间有我国当代书法家黄苗子在1954年为他书写的毛主席词《沁园春·雪》。同一面墙上还挂着一幅孔子石刻像的拓片——先师孔子行教像,是唐代画家吴道子的作品。里屋墙上挂着另一幅孔子像。卧室里还挂着一幅如道似僧的水墨画像。布莱希特对中国怀有深厚的感情,这是我们早就知道的,但这几幅中国字画在他的居室中占有如此重要的位置,却使我们深感惊异。谢尔纳告诉我们,墙上这些中国字画,布莱希特总是搬到哪儿就带到哪儿。我们还在书架上的藏书中发现了好多本用德文翻译的中国书。布莱希特对中国的文化艺术是多么珍视和喜爱啊!
参观以后,来到故居的地下咖啡馆休息。这儿墙上挂满了布莱希特一生各个时期的照片。在座谈中,作家谢尔纳说,“布莱希特对中国怀有特殊的感情,是因为他在中国文化思想宝库中发现了他所向往和追求的东西”。1935年,布莱希特在莫斯科看了梅兰芳的演出后,立刻就被吸引住了。他发现中国戏曲里有自己追求的东西。他认为中国戏曲的演出正是他的戏剧理论“间离效果”的具体体现。因为无论是演员、观众都没有忘记自己是在演戏和看戏,都能对戏中的人和事保持一种比较客观的欣赏和评判的态度。我们想起刚到柏林时看了他创作的戏剧《高加索灰阑记》的演出,这个戏是他受到我国元杂剧《包待制智勘灰阑记》的审案故事的启发而创作的。虽然时间、地点、人物都不相同,但无论在情节的处理、人物的脸谱化装、舞台布景中山的移动以及边演边唱和增加伴唱等等方面,都吸取了中国戏剧的一些特点。
格列萨尔博士告诉我们,在布莱希特故居的三楼,珍藏着他的全部手稿。大约有12万页。其中,戏剧作品及书信、日记等多卷集已陆续整理出版。
故居现在已成为布莱希特研究中心。民主德国当代戏剧家经常在此和观众,特别是青年观众见面;同时也举行各种有关布莱希特戏剧的介绍与讨论活动。我们十分高兴和欣慰地看到,具有世界影响的戏剧家布莱希特的戏剧事业正在得到很好的继承和不断的发展。(附图片)
题图为布莱希特在他的书房里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