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1阅读
  • 0回复

在农村也可以搞科研——访六届全国人大代表周礼荣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3-06-16
第5版()
专栏:

在农村也可以搞科研
——访六届全国人大代表周礼荣
本报记者 李德民
6月8日晚饭后,踏进周礼荣同志的住室,象是进了大学生的宿舍:一间房,三张床,床上堆着书,桌上摆着书。另外两位代表外出了,周礼荣一边听英语录音,一边看当天的《人民日报》。
“我,一个普通的县医院医生,选上人大代表,进了主席团,人民给我的太多了!在6日的开幕式上,我坐在主席台第五排,第一次见到耀邦、小平等领导同志,看到他们身体很好,我心中高兴、踏实!”周礼荣说这一席话时,心情是十分激动的。他还告诉记者,不等大会结束,本月17日,他就要出国进行学术交流了,先法国,后美国。要用英语作学术报告,还要把国外有关显微外科的资料翻译过来。读书时学的是俄语,英语是后来自学的,现在要抓紧语音训练,否则,自己的讲不出去,人家的学不回来。他说:“时间实在不够用呵!”
周礼荣上月在京、津、沪等地作过20多场报告,回郸城县5天,在医院开了三天会,下乡跑两天。这位五十年代毕业的大学生,在郸城埋头苦干20多年,为开展显微外科手术作出了突出贡献,光是接活的断肢、断指就有45例。为了抢救病人,他9次献出过自己的鲜血。在谈到赵紫阳总理作的政府工作报告时,他说:“国家现在重视知识分子,知识分子更要努力。”
谈起即将办起的显微外科研究所,他信心十足。研究所就设在郸城县医院,计划设5个研究室。他说:“我这次出国,恐怕要比在国内还忙,得下大功夫看看人家显微外科研究情况,看看人家研究所的布局,把我们的研究工作尽快搞上去。”他问记者:“你说我这是不是吹牛皮?不,完全可以兑现。二十多年的实践告诉我,在农村也可以搞科研,也可以出成果。听说现在有些学医的大学毕业生不愿分到农村,光想大城市,这不对。我准备在会上把这个问题提一提。”
采访忙人,不宜长谈。看看表,快谈一个小时了。握别周礼荣,他送出门外,手指室内:“我再接着干!”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